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
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大讲堂第七、八期成功举办
来源:      时间:2023-05-06      浏览量:
第七期   麋鹿的故事
       由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国家动物博物馆承办的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大讲堂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成功举办了第七期和第八期。
“你拍一我拍一,北京是科学发现地;你拍二我拍二,麋鹿是我国大宝贝(儿)……”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麋鹿苑博物馆馆长白加德研究员从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开始带领大家走进了麋鹿的世界。
麋鹿是一种大型偶蹄目食草动物,俗称四不像,其头脸细长似马、角多叉似鹿、颈长似骆驼(还有一种说法是蹄似牛)、尾端有黑毛似驴。麋鹿的体型高大,但是性情温顺、胆小怕人。公麋鹿的角很有特色,角枝向后分叉,角尖在同一水平面上,脱下的角倒置可立。
  由于环境恶化等原因,麋鹿在我国曾一度绝迹。为了研究、保护这一物种,科学家在南海子建立了麋鹿自然保护区,并于1965年、1973年由英国重新引入。以迁地保护的形式为麋鹿提供了一个新家。经过了将近60年的繁育和陆续的国外引种,目前麋鹿已经在我国初步恢复了种群数量。
而麋鹿的野化放归工作也初见成效,目前已经有数百只麋鹿被放归到适合它们生存的生境中。麋鹿野外种群的稳定存在也标志着我们国家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已经从“种群复壮”“迁地种群保护”终于发展为“恢复野生种群”的终极阶段。
这也是我们所有动物保护工作者和广大动物爱好者所共同期待看到的场景——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由人类的破坏性建设阶段逐渐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阶段。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有更多的爱好者投身到动物保护的事业中,也会有更多的野生动物能够重新回归自然。
   第八期  北京本土物种摘略
       来自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的李兆楠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名为《北京本土物种摘略》的讲座。
 
      在简略地介绍了目前动物分类体系和北京市的地形地貌后,李老师给我们系统地展示了北京的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种类及各自的特征。在所有展示的动物中,现场的小观众对于鸟类的喜爱程度是最高的。
      鸟儿通常有着美丽的外形和清脆好听的鸣叫声,现场很多小爱好者和他们的父母也都有着丰富野外观鸟的经验,说起对于鸟类的了解,很多小朋友丰富的知识让李老师都赞叹不已。
      哺乳动物也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在李老师展示的照片中,无论是在野外比较常见的刺猬、松鼠和花鼠,还是少见的鼯鼠和豹猫,都能引发小观众的欢呼。作为动物爱好者,他们对这些兽类都非常了解,很多小朋友还亲手拍到过它们在野外活动的影像。
      谈到人和动物的关系时,李老师讲述了一段插曲:他的学生在野外发现了一条色彩斑斓却已被打伤至死的玉斑锦蛇。玉锦斑蛇又被人称作美女蛇,无毒无害,因为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慢慢成为很多喜欢养宠物爱好者的目标,目前被大量捕杀,数量慢慢减少。李老师得知后让学生将蛇带回来,把这条蛇制作成了标本,特意没有处理被打伤的伤口,希望以此来警示人们:表达对野生动物喜爱的最好方式,不是据为己有,而是把它们留在野外的栖息地。
      在讲座中,李兆楠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北京地区的特色植物以及各种有趣的无脊椎动物。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现场的观众大呼过瘾,我们也不禁惊叹,原来这么多美丽的生灵就生活在我们周围。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