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
回顾: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大讲堂成功举办
来源:      时间:2023-04-17      浏览量:
 

      由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国家动物博物馆承办的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大讲堂在刚刚过去的周末里,连续进行了三场讲座,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加,给广大动物爱好者带来了一场大型知识盛宴。

 

      春天是一年中最适合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季节,也是野生动物活动的高峰期。然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环境的破坏,野生动物面临越来越多的威胁和危险。本系列讲座旨在通过名家名师权威解读动物相关知识,从而向大众宣传“关爱野生动物,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周六的讲座中,首先登场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孙忻老师。孙老师是国家动物博物馆首席科普专家、原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动物学会理事、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他为我们带来的讲座题目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在以往的讲座中,孙老师和科普爱好者分享较多的是国外的野生动物现状及保护情况,但是在此次讲座中,孙老师与大家主要探讨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孙老师首先介绍的是犀鸟和黑琴鸡。犀鸟通常栖息在低地和山地森林中的灌木丛和草地中。犀鸟的脚趾非常大而强壮,尤其是后脚趾,可以用来抓住树干或者攀爬树枝。一些犀鸟的脚趾上还长有倒刺,可以用来防御天敌。尽管犀鸟的体型比较小,但它们的嗓门却非常响亮,可以传播到很远的距离。它们会用叫声来宣示自己的领地,吸引异性或者警告天敌。同时犀鸟在繁殖的过程中会巧妙地利用树洞对妈妈孵化鸟宝宝进行保护。现场的小观众都因为犀鸟这些有趣的行为时不时发出惊叹声。

 

主讲者孙忻

      黑琴鸡最令人感兴趣的它们在繁殖季中会利用求偶场来追寻伴侣。求偶场是指动物为了展示自己的魅力和吸引异性而选择的场所,通常是一个特定的区域或领地。对于黑琴鸡来说,求偶场通常是在树林或灌木丛中的开阔地带或空地上。在求偶场上,雄鸟会表现出自己最好的姿态和最好的声音来吸引雌鸟的注意,它们通常会在一些显眼的地方展示自己,例如在树枝上或石头上跳跃、展示肉冠、扇动翅膀,或者进行一些特定的舞蹈动作。这些行为不仅吸引雌鸟的注意,也展示出雄鸟的强壮和适应性。

 

黑琴鸡 孙忻供图

      孙老师还和我们分享了遗鸥、黑脸琵鹭、白冠长尾雉、绿孔雀、灰腹角雉等鸟类保护的故事,现场的观众在被动物保护者的努力所感动的同时,也对目前我国的动物保护现状产生了一丝担忧。人类的活动对野生动物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在保护动物多样性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接下来登场的云豹让现场的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云豹是一种生活在高山地区的大型猫科动物,分布于亚洲中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国西南地区。目前,云豹被列为濒危物种,主要受到栖息地丧失和非法狩猎的威胁。云豹是一种独特而有趣的动物,它们在行走时,经常将尾巴向后弯曲,形成一个圆弧形状,这种行为看起来非常可爱。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喜欢独自行动。它们是优秀的攀爬者和跳跃者,可以在陡峭的岩壁和树枝之间轻松自如地移动。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云豹的栖息地被不断地压缩,人们已经越来越难在野外看到它们的身姿了。 2020年,红外相机在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拍到的云豹  孙忻供图与云豹类似,其他大型猫科动物的处境也不容乐观。以前在野外分布较多的华北豹、雪豹、东北虎等动物,目前已经是难觅踪迹了。大型猫科动物由于体型巨大,需要占据面积庞大的领地来维持自身捕食的需求,而目前的野外栖息地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大型猫科动物被迫向远离人类活动的区域迁移,许多个体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而死亡。而人类自身的贪欲也极大地伤害了野生动物在野外正常生存的权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藏羚。藏羚是一种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哺乳动物,属于牛科。其特点是体形健壮,毛色呈灰白色,头部有一对长而细的角。藏羚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受胁物种红色名录》上的近危级(NT)物种,曾一度为濒危级(EN)。藏羚的皮毛能够保护其在高寒环境下的生存,尤其是在冬季的极低温度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藏羚过去曾经遭到大规模的盗猎和非法贸易,数量急剧下降。每一张光鲜漂亮的皮毛背后,都是一个血淋淋的悲伤故事,希望社会公众坚决杜绝使用非法野生动物制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动物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藏羚 孙忻供图

      野生动物为了躲避人类的干扰、寻找更适于自己的栖息地,通常要进行大范围的迁徙。在这个过程中,野生动物不可避免地会与人类发生接触,从而产生矛盾。去年亚洲象在迁徙过程中与人类的冲突报道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中,我们一方面对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遭受的损失感到遗憾,另一方面我们也深深地为这些庞大而温顺的动物感到悲哀。它们所求的无非是食物和栖身之所,它们对人类表现出的愤怒背后,是对于生存的渴望与无奈。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的力度也在逐渐地加大。希望有更多的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能够投入到动物保护的活动中,帮助我们在地球上的这些邻居能够更好地生存。有这些可爱生灵的存在,我们在这个星球上才不孤单。

      星期六的讲座中,第二个出场的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李想老师。李想老师是深受大家欢迎的博物馆教育青年学者。他给我们带来的讲座内容是《文物世界里的神奇动物——发现文物里的动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想

      李想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观察和了解动物的全新视角。在世界各地的文物中,动物经常被用来象征力量、美德、神秘等等。例如,在古代埃及和印度,狮子是王权的象征,它们通常出现在宫殿、陵墓和神庙的门口。在欧洲中世纪,狮子被描绘在家族纹章和城市徽章中。在中国,龙是皇帝的象征,通常与权力、荣誉和神秘联系在一起。在印度教中,象是吉祥物,象征着智慧和好运。在中国,象被用来象征权力和长寿。在古埃及,蛇被视为生命和治愈的象征,而在希腊神话中,蛇则是智慧和医药的象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想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很多文物中的动物造型。首先呈现的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犀牛,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犀牛形象的文物是商代的青铜器,如鼎和爵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犀牛的形象逐渐丰富和多样化。唐代时期,犀牛被广泛应用于造像和绘画中,如佛教造像、壁画等。除此以外,虎、麒麟、羊、牛等动物形象不断以兽纹或兽形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现场的小观众不仅被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所吸引,也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在古代的各种器皿中,会存在如此之多的动物形象?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中国古代,动物崇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人们崇拜动物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其神秘、强大的力量,有的是因为其形象、美丽的外貌,还有的是因为其与人类紧密的关系。一些动物被视为神圣的代表,如龙、凤、麒麟等,它们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地位。此外,一些普通的动物也被视为神圣或者吉祥的象征,如狮子、虎、象、鹿、牛等。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动物的形象来描述人物的品质和性格,例如狮子代表勇气和力量,鹿代表柔和敏捷等。 象尊:商,青铜,现藏湖南省博物馆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通过动物形象来表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种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服饰、器物和建筑装饰等方面。此外,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也会频繁出现在各种类型的古代物品上,例如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通常被视为喜庆和吉祥的象征,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会在家中或街头放置兔子装饰,以庆祝新春的到来,寓意着家庭幸福和美好的未来。由于兔子的繁殖能力很强,所以在很多传统文化中,兔子常常被用来寓意繁荣昌盛和福气连连。在绘画和雕刻中,兔子常被用来表现自然界的和谐美丽和季节的变化,也被用来表现文人墨客的雅趣和深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通常被视为祥瑞、吉祥和神圣的象征,具有很高的文化地位,因此象也是古代文物形象的常见样式。在传统文化中,象被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因此在宗教、婚礼、生育等重要场合中经常被使用。象也被视为神圣和权威的象征,在中国古代,象被用来象征君主的权力和威严。象也被视为聪明和长寿的象征,曹冲称象的故事也让大象庞大的体积和憨厚的形象深入人心。

夔纹象尊(美•弗利尔美术馆)

      李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青瓷羊的图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瓷羊通常被视为一种福神的象征,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此外,羊还是忠诚、孝道等好的品德的象征,因此羊在中国古代器皿上相当常见。此外,象征长寿、道德高尚的乌龟,象征瑞祥的麒麟等,也是古代器皿上的常客。 青瓷羊 现藏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 四神瓦当在李想老师的讲座中,大家见识到了动物的另外一种形象、它们以一种象征和图腾的方式伴随着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旭明研究员

      周日的讲座主讲者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也是动物研究所杰出的年轻动物学家周旭明教授。主要以长寿和濒危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从事系统学、适应性进化以及衰老机制等研究,试图通过计算生物学和实验生物学的方法揭示动物适应环境、濒危以及寿命控制之间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旭明研究员寿命对动物来说意味着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时间长度。不同种类的动物寿命长短不一,有些动物寿命很短,只有几天或几周,而有些动物寿命可以达到几十年或更长时间。平时我们的科普讲堂更多是关于动物多样性,动物行为方面的动物知识介绍。此次周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深入到生物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动物能够长寿?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为大家揭示了哺乳动物长寿的奥秘,从基因层面、宏观现象、微观科学理论几个方面,给观众作了详尽又生动的介绍,让参与者们大开眼界。目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提高,但是人类的极限寿命似乎并没有明显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器官功能也会逐渐衰退,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即使人们采用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医学技术,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些自然限制。

      人的寿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人类的寿命可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包括基因突变、基因表达和老化相关基因等;饮食、锻炼、吸烟、饮酒和药物滥用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的寿命;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寿命也有所提高。

      癌症是降低人类寿命的重要疾病。周教授给我们介绍了Peto悖论:大型哺乳动物的体积比小型哺乳动物患癌症的概率更低,其中的代表动物就是大象。大象是公认不会得癌症的动物之一,但是具体的原因尚不清楚。一种假说认为,大象身体中某些基因具有非常强大的抗癌作用,可以及时修复DNA损伤,从而防止癌症的发生;另一种假说认为,大象的体积较大,需要更多的细胞来组成身体,而每个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因此大象的体细胞分裂次数会比小型动物少,从而减少了癌症的发生几率。

      周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另外几种长寿的动物,其中有一种是裸鼹形鼠。它们主要生活在非洲,比普通老鼠体型小、几乎没有体毛。在平均寿命不超过3年的啮齿类动物中,它们的平均寿命可达到30年。它们身体组织中有着非常丰富的高分子量透明质酸,这种奇特的物质可以让裸鼹形鼠免于罹患癌症。

      周教授还从非常专业的分子水平阐释了长寿的可能机理。例如自由基与长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自由基是一类高度反应性的分子,它们的化学特性很容易引发氧化反应,导致细胞和组织损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产生的自由基数量也逐渐增加,而且自由基造成的氧化损伤与许多老年疾病的发生有关。此外生长激素可能也与动物的寿命有关。在某些研究中,科学家发现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突变的小鼠寿命更长。而其他寿命较长的动物,如人类、非洲象等动物中,生长激素的含量也相对降低。最后,周教授还介绍了他最新的研究成果——他发现群居的哺乳动物物种比独居的哺乳动物物种更加长寿。

      周教授的讲座是我们本周末三场讲座中学术气息最浓郁的一场。但是在周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现场的小观众大部分都能跟得上他的思路,得到了一次非常宝贵的前沿科学体验。在我们的科普讲座中,既有深入大众的科普大家,也有各个不同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多元化的尝试,让动物科普宣传兼具趣味性、专业性和普及性,让更多的动物爱好者能够从中受益,也让更多的群众能够了解动物、爱护动物,与我们一起将动物保护运动进行下去。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