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通讯 > 第42期
第42期
中国动物学会2011年工作总结
来源:      时间:2012-05-04      浏览量:

2011年我会在中国科协和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在挂靠单位、各分会、专业委员会及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发挥学术交流主战场作用和科普交流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努力提高我会主办期刊质量。现将总结概述如下:

一、学术交流

201110月派15人代表团赴澳大利亚参加了第二届世界生殖生物学大会。举办、承办国际会议2次,有263名代表参加,其中国外代表64名,收到论文摘要263篇,其中国外代表47篇。5614日组20人代表团赴台湾地区参加“2011年海峡两岸鱼类学术交流研讨会”;121624日组20人代表团赴台湾地区参加“第九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

组织召开了13次国内学术会议(其中1次会议与兄弟学会联合举办),共有2 225人参加,交流学术论文1 237篇。编辑出版论文集、摘要集12本。具体情况如下:

I.国际学术交流

1.第十八届国际扇贝研讨会  42026日在青岛召开。这是我国首次主办该国际系列会。105名代表参会,其中国外代表44人,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智利、澳大利亚、韩国、日本、英国等13个国家。收到论文摘要93篇,会议安排2了个大会报告,47个专题报告,46个墙报。

与会人员围绕有关扇贝的水产养殖、生理与病害、生化与遗传、渔业与生态、资源管理等5个专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在研讨会开幕前,先行召开了加拿大-中国海湾扇贝交流座谈会,介绍了海湾扇贝产业发展现状,交流了有关经验及最新行业动态。此次会议较好展示了我国在扇贝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加强了我国与各国学者的合作与交流。

2.第四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暨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全国学术会议  1159日在南宁召开。158名代表参会,其中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的20位专家及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唐崇惕院士参加。收到论文摘要170篇。共有34人进行了大会发言,46人进行了专题发言。代表围绕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寄生虫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寄生虫组学及其最新进展、寄生虫免疫学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不仅展示了我国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学研究与防控的最新成果及发展概况,而且通过多方面的国际交流,汇集了当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意见,对于指导和推动我国人、兽寄生虫的基础研究和疾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

II、海峡两岸学术交流

1.2011年海峡两岸鱼类学术交流研讨  5614日在台湾举行。鱼类学分会组织20人代表团赴台参会。会上,台湾地区的张清风教授和莫显荞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大陆的15位学者和2名硕士研究生及台湾的10位学者和12名博士研究生作了口头报告,另有26份墙报。收到摘要70篇。两岸学者报告的内容涉及鱼类系统进化、生物地理学、形态学、生态学、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理生化、发育生物学等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两岸鱼类学者取得的最新学术成果。两岸学者就标本的合作采集、海水鱼类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等方面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台湾鱼类学者在鱼类保护及大型水族馆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实际成效,为大陆学者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III、内地学术会议

1.3S技术与野生动物生境评价”沙龙  72023日在北京蟹岛度假村召开,主题为“3S技术与野生动物生境评价的结合——优势、问题和未来”;沙龙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动物学会承办。21名专家与会。大家围绕3S技术与生境评价,3S技术与物种保护,3S技术与模型、成果推广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所涉及的数据问题、尺度问题、知识普及问题、物种保护应用问题、模型问题、气候变化影响问题展开探讨,沙龙达到了信息交流、成果共享的目的。

2.甲壳动物学分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32527日在厦门大学召开。263名代表参加。交流论文217篇。邀请12位专家做大会报告,86位专家在4个分会场进行了分场报告。报告内容涵盖甲壳动物繁殖生物学与增养殖、形态分类与动物地理学、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基础遗传学与遗传改良、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与免疫等,展示了我国甲壳动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共有42名研究生做了学术报告。会议期间,理事会共批准56名年轻学者入会申请。

3.蛛形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815日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115名代表参会。26位代表报告了有关蜘蛛、螨类、伪蝎及盲蛛研究的最新成果,内容包括传统分类学、生态学、行为学、生物地理、生物进化等多方面内容。本次会议评出青年学生优秀报告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2名。会员代表选举了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确定湖南师范大学为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并提名选举了新一届《蛛形学报》编委会委员、主编和副主编。

4.中国青年鸟类学家研讨会暨第七届翠鸟论坛  878日在兰州大学召开。有近百名学生参加。31位同学从鸟类的繁殖与生活史进化、分子遗传、行为生态、群落动态、迁徙和保护生物学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演讲。评选出优秀学术报告金翠鸟奖5名、银翠鸟奖9名和优秀报告奖16名。刘乃发教授和美国阿拉巴马州农工大学的王勇教授,分别为大家讲解了鸟类生活史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鸟类学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中的常见错误,纠正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中一些常见问题,拓展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为更好的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5.第十一届全国鸟类学学术研讨会  8815日在兰州市召开。共35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主题是:“鸟类的生活史对策与候鸟资源保护”。来自大陆、台湾、美国的8位学者就鸟类疫病传播、生活史对策、系统地理和分类、区系、群落、鸟类学研究的展望等内容做了大会报告;66位学者分成3组,从鸟类的生态、行为、生活史,鸟类保护与管理,形态、分类、系统进化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会上举办了“第三届中国鸟类摄影展”。在闭幕式上,分别为“第九届郑作新鸟类科学青年研究奖”、“第三届中国鸟类摄影展”和“中国青年鸟类学家研讨会暨第七届翠鸟论坛”的获奖者颁发了奖励证书。

6.比较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会议  82426日在合肥市召开。53位代表参加,其中包括2位日本学者和一位韩国学者。收到论文摘要33篇。会议安排了5个大会特邀报告和20个口头报告,内容涵盖鸟类、鱼类和甲壳类繁殖、生长和免疫相关等内分泌学研究。此次会议交流的内容在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明显增加,研究对象包括了无脊椎和脊椎动物,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生长、发育、免疫和种质等方面,研究手段包括形态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

7.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学术研讨会  92526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40余位专家和代表参加。14位专家就进化论的变革与发展、谱系年代学和建造时间树、自然/人工选择下新遗传特征的起源进化、植物表型可塑性变异及快速适应的分子机制、多细胞生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以及热点物种的演化历史及其进化地位等专题做了精彩的报告。会上经讨论决定拟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合办刊物《生物进化》,建议在大学教育中普及生物进化理论教育并加强教育质量,建议编纂更全面更合适的进化生物学教材。

8.2011年发育生物学专题研讨会  92730日在南京市和滁州市召开。73名专家参会。会议主题为“发育信号与机制”,涉及WntBMP/TGF-bNotchsonic hedgehogFGF等几个内容。同济大学校长裴刚教授等34位专家做了特邀报告。与会专家就研究中的各项科研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9.中国动物学会第五届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  101416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共180余人参加。在《四川动物》发表论文47篇及新纪录报道3篇,摘要94篇。王德华研究员的“中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任东教授的“中国中生代昆虫与植物的协同演化”、孟庆金研究员的“中华侏罗兽的发现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一个新里程碑”为代表的研究成果,显示了我国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其中部分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动物学、昆虫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在同一学术平台进行交流和互补,突显了此次会议的一个特点,即:体现了整合动物学的宏观理念。会议代表就近年来在动物分类、资源与保护,动物行为、生态与环境,动物生理、生化与遗传,人畜共患病的防治以及生物教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会议评出6篇青年优秀论文,一篇鼓励性论文。

10.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  11811日在杭州师范大学召开。共有192位代表参加,其中有来自台湾地区及日本、英国和美国的专家。收到综述4篇,论文摘要157篇。

会议共设3个大会报告、24个中型报告,36个墙报。另有75位代表在分组报告会上进行了交流,内容包括:“原生动物分类与生态学、毒性毒理、系统学与进化、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形态与细胞发生学等方面”。此会适逢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特邀请了为分会成立、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7位老先生与会,并与会员代表进行座谈。

11.生殖生物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交流会  111619日在武夷山召开。200多位代表参会,收到论文摘要107篇。会议邀请了斯坦福大学的薛仁望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的赵子健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高飞研究员等十多位专家分别就配子发生、代谢与生殖以及早期胚胎发育等领域做了精彩的报告。另有数十名年轻学者汇报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代表就配体发生、受精、胚胎工程、干细胞、围植入期生物学、生殖疾病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互动。

12.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  1128121在广州召开。310人参加,收到论文摘要241篇。主题为“中国贝类研究三十年”。会议安排了1个特邀报告、5个大会报告、97个专题报告,31人次提交了墙报。大会报告阐述了我国贝类学研究自1981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海洋贝类、医学贝类、淡水贝类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贝类产业技术所取得的进步及丰硕成果。会议代表就贝类分类与系统演化、医学贝类、贝类生化与遗传育种、贝类生理与病害防控、贝类养殖、贝类生态与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评选出优秀报告奖4名、优秀墙报奖2名、优秀研究生报告奖6名、优秀研究生墙报奖2名并对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金。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共60名。审批通过了78人入会申请。

13.与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联合,于102831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了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

二、科普活动

我会始终将传播动物学科普知识作为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采用灵活多样方式,用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和传播动物科学问题、科学发现、科学常识,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

1.2011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  由我会和中国植物学会共同负责组织。于58上午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进行,共有57 018名中学生参加。本会对各省报来的读取的学生答题卡原始数据及前100名学生的机读卡进行了严格的复核。按照成绩,评出一等奖684名,二等奖2 868名,三等奖5 597名,对一等奖证书进行统一编号,并为获奖学生和一等奖学生指导教师颁发了证书。

2.第二十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  81822日在四川省绵阳中学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的31个队124名选手参加。本届竞赛设有五个方面考试内容:生物学理论、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生态学实验。按照成绩共评出一等奖25名、二等奖38名、三等奖61名。与会领导、嘉宾为获奖学生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牌。

3.开发“人与动物的世界”科普活动资源包  开发的资源包共有2 773个单独页面,采用图画、FLASH动画和文字的表现形式,动静结合。编辑制作中注重新颖性和直观性的同时,更注重科学严谨性。制作完成的资源包将在中国数字科技馆展出,供网上浏览者免费点击观看。

4.举办“牧区鼠类防治培训班”  本会利用学科优势,与内蒙古当地的相关政府部门(草原工作站、林业局等)以及民间组织(SEE生态协会)联合组织专家培训学员鼠害绿色防治新技术、鼠害快速监测技术等,再通过他们对牧区人民进行培训。另外,本会编制并发的放灭鼠技术宣传单页,受到当地技术人员及当地牧民的欢迎。

5.举办“科普场馆人员培训(动物学科)”活动  12810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功举办。此次活动获得中国科协的经费支持。来自全国50多家单位的80余人参加。邀请了9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讲授了动物学科领域的科普知识及在展教中的心得体会,并安排学员先后在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展示馆、标本馆、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和中国古动物馆交流、学习。授课方式和内容及馆(苑)内设施展示的创新性,提升、拓展了学员开展科普工作的整体思路。

6.参加科技周和科普日宣传  科技周期间,我会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联合以“心系动物 心系自然”为主题,组织了科普报告、科普展览、动物科普知识有奖问答等系列活动,共有11位老师、10多名志愿者参加工作。受众人数约500多人次。科普日期间,我会联合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绿色教育项目组、北京动物学会,以“森林——动物”为主题向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宣传保护森林、保护动物的理念。我会有5名科技人员及工作人员参加。受众人数约1 000人。

三、组织工作

1.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六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及秘书长工作会议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建设专家咨询会  92729在上海科技馆召开。共有86人参会,其中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郑守仪、刘以训、孟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马建章到会。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原副市长、上海科技馆理事长左焕琛女士到会并致辞。会上,代表听取了梁兆正副馆长介绍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建设方案,与会专家对建设方案提出了建议。会议为4位获得中国动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的科技工作者颁发了证书。增选了学会常务理事1名。通报了各省会员统一编号工作进展,传达了有关文件精神。部分分会(专业委员会)、省动物学会和学会期刊代表进行了经验交流。许崇任教授介绍了目前我国生物学教学的现状和国家对生物学教学工作的改革趋势。与会代表就如何促进动物学教育的影响力、扩大分会(专业委员会)、省学会的影响、促进学会网站建设、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四、期刊工作

我会主办或与其他学会、挂靠单位联合主办了9个期刊,均能认真地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严格评审把关期刊学术论文的质量,编排规范化,积极推进期刊国际化。

《动物学报》2010年被SCI收录,首次影响因子将于2013年公布。出版了3个专辑、3个专栏,合计登载89篇论文,其中68篇论文(76%)的作者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我国作者占24%21篇论文)。第4期(专辑)发表的一篇论文“No evidence of contagious yawning in the red-footed tortoise Geochelone carbonaria”获得Ig Nobel Prize生理学奖。国际主流媒体New ScientistScientific AmericanBBCNature NEWS对此进行了报道。

《动物分类学报》采取不定页码的方式刊登论文,缩短期刊的出版周期,论文的发表周期为4.5个月,比2010年缩短1.3个月。在2011年中国科技期刊的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为0.343,比2009年(为0.324)略有上升,2010年的总被引频次为558次也比2009年(577次)有所上升。

《兽类学报》在2011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总被引频次为672次,影响因子0.758,在60种生物类期刊中排名第13,他引率0.76,引用刊数102;扩散因子15.18。所有英文稿件均由国外专家审稿,英文摘要及图表中英文也有海外编委把关审核,为期刊国际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动物学杂志》继续采取不限定页码的办法,视稿件量发稿,缩短发表周期,平均发表周期在8.0个月左右。建立完善了网站及网络投审稿系统,进一步充实、完善数据,实现了《动物学杂志》自创刊以来所有文献(不包括少量早年没有留存的期刊)的全文上网和免费下载阅览。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加强编委组稿和特约稿件数量,主动掌握学术动态,向国内一流的寄生虫学和医学昆虫学研究工作者约稿。继续聘请专业教授修改英文摘要,保证刊物英文信息和英文稿件的质量。严把论文质量关,尤其是发挥主编和副主编审定稿件的作用。

《生物学通报》全年共收稿件1 350篇,全年发稿295篇。本刊编委积极组织优质稿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刊物可读性。组织系列专题栏目,配合高中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及时学习、了解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召开座谈会,了解读者需求,听取读者意见,根据读者需求积极组织稿件,加强刊物的针对性。向北京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赠送刊物。

《动物学研究》制定了本刊“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加强管理,提高期刊质量。第1期出版了《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疾病模型》专刊,突出了本刊重点和特色。

2011年我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和展示的舞台,发挥科普交流阵地作用;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民主办会,增强学会的凝聚力。2012年工作重点是继续加强学术交流,依托分会(专业委员会)开展专题学术交流;加强与国际(海外)学术交流与联系,扩大和提高学会的影响力;发挥本会学科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加强学会期刊建设,分类指导,努力提高学术刊质量和影响力。

 

 

中国动物学会秘书处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