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通讯 > 第47期
第47期
中国动物学会2015年工作总结
来源:      时间:2018-03-21      浏览量:

2015年我会在中国科协和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在挂靠单位、各分会、专业委员会及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发挥学术交流主战场作用和科普交流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努力提高我会主办期刊质量。现将总结概述如下:

 

一、学术交流

2015年主办国际会议1次,150名代表参加,其中国外代表9名,收到论文摘要101篇,其中外宾为21篇。共组3个代表团15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其中7月308月3日组6人代表团赴美国参加堪萨斯大学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7月510日组3人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纤毛虫分子生物学大会,8月2428日组6人代表团参加西班牙举办的欧洲鸟类学大会,另外11位会员参加了相关3个贝类学专业国际学术会议并进行交流。

组织召开了16次国内学术会议(其中1次与兄弟学会联合举办),共3794人参加,交流学术论文1817篇。编辑出版论文集、摘要集10本。具体情况如下:

 

I.国际学术交流

1.亚洲鱼类多样性会议(Asian Fish Biodiversity Conference, AFBC  82125日在广西桂林召开。本次会议由亚洲鱼类学会和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主办,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动物学会承办。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文莱、伊朗、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中国等12个国家的150位代表参加,其中有研究生48名。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01篇,会议墙报32张。6位中外学者分别作了大会报告,此外还有39位代表作了口头报告。与会代表就亚洲鱼类多样性、近年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对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

2.堪萨斯大学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  73083日在美国堪萨斯大学举办。来自40多个国家的800位代表参加会议,我会派6人团参加大会。大会10个大会报告分为26组专题、32160个口头报告、300个墙报、12个圆桌会议。计翔教授在会上介绍了2016年将在我国杭州市召开的第八届世界两栖爬行学大会筹备情况,并与相关专家讨论了大会主题“两栖爬行动物的适应、进化与全球生存危机”、大会报告人员邀请、专题研讨会组织等重要问题。

3.2015年度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纤毛虫分子生物学大会  7510日在美国举办,共127人参会,本会缪炜、高珊、王伟组团参加,分别作了题为“ Comparative genomics reveals insights into genome divergence and speciation of Tetrahymena”、“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chromodomain proteins involved in Tetrahymena genome rearrangement and repair”、“A nuclear RNAi-dependent Polycomb repression pathway is required for transcriptional silencing of transposable elements”的报告。

    4.欧洲鸟类学大会  8月24~28日在西班牙巴达霍斯举办,来自欧亚大陆的500余名鸟类学工作者参会,我会组6人代表团参加。大会学术交流分为14个专题(70个专题报告)、10个大会报告、10组共40个口头报告、7组圆桌讨论和276个墙报,其中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雷维蟠展示的题为“黄海区域的南浦盐池对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水鸟的重要性”的墙报引起了与会代表对黄海区域鸻鹬类保护的极大关注。

5.会员参加贝类学专业国际会议  2名会员参加了在韩国丽水举行的第九届国际鲍鱼大会并了口头报告,介绍了我国鲍鱼养殖及育种方面研究进展;4名会员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第6届国际牡蛎学术研讨会并口头报告,介绍了我国在牡蛎育种、免疫、抗逆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研究;5名会员参加了在爱尔兰高威举行的第20届国际扇贝大会,并4个口头报告,介绍了我国扇贝遗传育种、养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II、内地学术会议

1.西北珍稀动物保护利用学术论坛及平台建设  92023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召。由中国科协资助,中国动物学会主办。青海、甘肃、新疆三省区动物学会及三省区科协协办。全国26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220多名代表参加。

桂建芳院士、蒋志刚研究员、李保国教授、王德华研究员、张明海教授、雷富民研究员、李玉春教授、施鹏研究员、杜卫国研究员、杨其恩研究员分别作特邀报告论坛共安排11个报告。论坛期间还组织了西北珍稀动物保护利用专家座谈会,由林浩然院士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西北珍稀动物生存状况和保护对策,野生动物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矛盾冲突,未来西北动物学学科发展重点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2.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  72426日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站报告厅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动物学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主办天津市动物学会、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承办;北京动物学会、山东省动物学会、河北省动物学会、河南省动物学会、山西省动物学会、内蒙古自治区动物学会协办。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七省市区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众多研究生和部分中学老师等59个单位的163人齐聚南开,共同分享学术成果,进行科研与教学交流。

本次会议安排12个大会报告、44个交流研讨报告,8份墙报展示。交流内容囊括了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昆虫以及甲壳类、原生动物等类群,涉及到分类学、生物学、生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研究范畴。同时还就高校以及中学的动物学和生物学教学进行了研讨。会议正式发表学术论文44篇,教学论文34篇。会议期间评选出优秀论文23篇、优秀报告8项、优秀墙报3份。

另外,组织参会人员观摩了江苏省捷达软件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显微互动系统在生物切片及微小生物行为实时观察采集记录的展示。与会代表在了解动物学研究新产品的同时,也为进一步促进该公司产品的研发升级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3.中国青年鸟类学家研讨会暨第十一届翠鸟论坛  111112日在安徽大学成功召开。会议由鸟类学分会主办,安徽大学承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协办。来自全国30个单位的近百名同学参加。
   论坛分为专家讲座、学生报告、墙报交流和师生研讨等4个单元。学生报告单元共有30位同学从鸟类的繁殖与生活史进化、行为生态、分子进化、分类与分布、群落动态、迁徙和保护生物学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演讲。24名同学做了墙报展示。论坛还选出本届论坛优秀学术报告的金翠鸟奖、银翠鸟奖、优秀墙报奖和优秀报告奖。

本次论坛还通过圆桌讨论广泛征集了同学们在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邀请专家就同学们在开展科研工作时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

   4.13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  111215日在合肥市召开。来自大陆高校、科研院所、自然保护区和有关机构的鸟类学者、研究生、保护管理人员及港澳台、美国、欧洲5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鸟类学分会主办,安徽大学、安徽科学技术协会承办,安徽省动物学会、安徽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协办。

大会的主题是“鸟类的生态、进化与保护”。共收到论文摘要70篇,墙报83篇,合计123篇。邀请7位国内知名专家作大会报告。邀请3位国内鸟类学杰出青年作了大会青年报告。

会议就鸟类谱系地理、鸟类分子进化、鸟类生理与发育等20个专题举行了120场报告。83张墙报的作者与参会师生学者就国内外鸟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议期间还就机场鸟类研究与鸟撞、观鸟与鸟类资源监测、陆地鸟类监测、鸟类基因组学研究、迁徙水鸟监测与保护和鸟类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5个议题展开圆桌讨论会。

   5.第十一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  111619日在南京市召开。会议由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和国际动物学会联合主办,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省生 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动物学会和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所、保护区等115个单位的500多位生物学领域的老师和研究生参加。

大会邀请施鹏研究员、江建平研究员作大会报告,同时邀请了8名青年学者进行报告。报告从不同层面阐述了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会议共收到304篇论文摘要和28个墙报。组织了15个专题,6个分会场共有185个学者报告了各自研究的成果。

6.蛛形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61921日在吉安市井冈山大学召开。来自澳大利亚、 德国、 新加坡,以及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120多位蛛形学工作者参加。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Mark A. Elgar、德国森肯堡研究所研究员Peter Jager5位蛛形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作大会特邀学术报告 33位作分组报告。大家广泛深入交流了蛛形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会上对研究生的学术报告进行了评奖。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动物学会蛛形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并进行了委员分工。确定湖北大学为蛛形学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蛛形学报》编委会进行了提名选举。

   7.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  81216日在兰州市举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承办。与会代表270人。共收论文摘要303篇,其中原虫127篇,蠕虫82篇,昆虫46篇,其他48篇。来自海外的10名学者及国内的64位知名教授学者和研究生就寄生虫病的研究现状、组学技术在寄生虫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等了精彩学术报告。会议期间召开了第八届专业委员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第八届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8.两栖爬行学分会2015年学术研讨会  于月8517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160余位代表参会(外宾Raymond Huey)。66位代表进行了交流学术,汇编论文摘要87篇。在两天的会期内组织召开了委员会会议,就2016年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主题征集和相关细节进行了讨论;《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编委会召开工作会议;外宾Raymond Huey与研究生就英语写作进行座谈。会议期间,费梁和叶昌媛等一批老一辈杰出的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专家也亲临现场。

9.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讨论会  82427日在烟台市召开。来自大陆、台湾及香港地区等5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70余位代表与会,本次会议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

会议特邀大会报告4个,100个口头报告,特设研究生专场报告50个,有42位代表以墙报形式展示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收到论文摘要221篇。研究内容涉及原生动物分类与生态学、毒理学、系统学与进化、寄生原虫流行病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组学等方面会议。评选出13个优秀报告奖,11专家颁发了首届原生动物学分会青年科技奖。会前编辑出版了论文摘要汇编。

会议期间召开了两次委员会会议,学科和分会的发展等进行了讨论并就相关工作做出安排。确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由中山大学承办;决定201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召开原生动物学分会青年研讨会。

   10.第十七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暨贝类学分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  101416日在长沙市召开。参会人数321人,分别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等74个单位。共收到会议摘要201篇,墙报60份。会议共安排了口头报告68人次,包括特邀报告3个、大会报告3个、专题报告62个。按分类与系统演化、遗传育种与苗种繁育、功能基因与基因组学、生理与病害防控、生态与养殖、古贝类、淡水与陆生贝类等7个专题进行汇报交流。会议期间举办了学术沙龙1次。大会学术委员会评选了研究生优秀报告特等奖2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优秀墙报奖6名,并为获奖研究生颁发了证书和奖金。会议期间,召开了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第九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选举产生了理事69名。理事会选举产生了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6名、秘书长1名,审议通过了新会员18名,商定了第十届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和2016年工作会议的初步方案。

11.举办贝类产业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  9月,应山东滨州无棣县委、县政府的邀请,贝类学分会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在无棣主办“贝类产业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针对滩涂贝类全产业技术链,安排了专家报告,并开展了专家与地方技术推广部门、企业的对话交流,成为首届中国无棣海贝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在贝类学分会的指导下,无棣县成立了贝类产业协会和贝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贝类学分会和协会、中心的实质性合作将逐步展开。

12.生殖生物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交流会  10月1417日在西安召开,此次会议与中国生理学会生殖科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研究所、大学和医院共430余位代表参会。大会共邀请了15名优秀科学家作大会学术报告。设置配子发生、胚胎工程与干细胞分会场及围植入生物学和生殖疾病分会场。每个分会场有26位报告人进行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的报告凝集了诸多学术亮点和创新点。从报告人的选题来看,内容新颖丰富,涵盖了生殖领域的前沿研究,拓宽了参会者的视野。从年龄来看,青年学者在这次会议上的报告颇受青睐,为生殖生物学的传承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从专业结合角度看,呈现出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先进技术与传统实验方法相结合的良好趋势,为推动基础研究向及应用转化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会议还评选产生了生殖生物学分会第一届青年科技奖。  

13.甲壳动物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  102326日在山西大学召开。会议由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承办。来自国内外的50余所高校和研究所的近300名从事甲壳动物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会议。

    会议主要围绕甲壳动物的“病害与免疫学、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与发育生物学”等研究内容进行了学术交流。收到论文摘要150篇,大会安排特邀报告11个,口头报告96个,墙报40余个。85个专题报告和分组报告,分别在 3个分会场进行交流。

14.动物行为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动物行为学研讨会和培训班  10月11~14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隆重召开;11日举办了生命科学论坛(动物行为的功能、机制和进化)、第五届中国动物行为学研讨会暨培训班。来自包括台湾地区、内陆及法国、英国、新加坡、荷兰和日本150多名动物行为学者参加。

会上,动物行为学专业委员会(ABSC)成立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通过了委员会会徽,选出68名动物行为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委员会负责人、聘请了若干知名科学家为特邀委员。收到论文摘要80篇,出版论文摘要集1本。15位中外科学家就动物行为的功能、机制和进化等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大会还组织了动物认知与通讯、动物社会行为、动物行为侧偏和动物繁殖行为4个专题研讨会,一批优秀的青年动物行为学学者进行了口头发言或了壁报展示。大会并评选了最佳壁报展示奖。会上为老一辈科学家颁发了纪念奖牌、为20个集体和个人颁发了纪念奖牌、还颁发了发起人纪念奖牌。

15. 2015年第七届中国育生物学研  9月23~26日在南京隆重举行。6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50余名PI代表参加。就发育的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研究、发育与疾病模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器官发生和发育的信号传导等领域进行了交流。本次会议为促进我国发育生物学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1.我会科工作者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  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生殖生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团队领衔完成的“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动物学会第十五、十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现任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研究团队主持完成的项目“基因组多样性与亚洲人群的演化”(主要完成人:张亚平、孔庆鹏、吴东东、彭旻晟、孙昌)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动物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费梁(曾任两栖爬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叶昌媛、江建平(两栖爬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谢锋等人完成的“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成果喜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本会贝类学分会会员包振民参与完成的“刺参健康养殖综合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成果(隋锡林,王印庚,常亚青,周遵春,包振民,李成林,孙慧玲,丁君,韩家波,宋坚)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会会员沙家豪参与完成的“环境与遗传因素对男性生殖功能影响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成果(王心如,沙家豪,陈子江,夏彦恺,郭雪江,胡志斌,薛志刚,沈洪兵,周作民,刘明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我会科技工作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副理事长宋微波教授、常务理事周琪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我会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原生动物学分会秘书长缪炜研究员、生殖生物学分会委员高飞研究员获得资助。

4.组织“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奖”评审  1020113日组织学会15个分会(专业委员会)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学会进行了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推荐工作,118日下午召开了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奖专家评审会议,共评选出5名科技工作者,授予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奖。

5.组织“青年托举人才”推荐工作  本会组织了各分会、专业委员会进行青年托举人才候选人的申报,118日下午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共评选5名候选并上报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经过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各学会推荐的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评审,本会推荐的3名青年人才获得资助,给予为期3年每人每年15万元经费支持。

6.组织“蔡司-斑马鱼科学研究奖”奖励工作  为鼓励在斑马鱼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生、博士后及青年学者,培养后备人才。发育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与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设立“蔡司-斑马鱼科学研究奖”,该奖2015年度申报及评选工作已顺利完成,共有17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学生获奖。

7.动物学学科发展史研究  学会组织30多位专家对动物学学科古代、近代和现代发展史进行了研究工作,目前已完成初稿35万多字,拟于2016年上半年交由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8.动物学名词释义  学会自2013年开始组织30多位专家从事动物学名词释义工作,2015年组织了6次分学科动物学名词专家审定会议。该项工作进展顺利,拟于2016年完成所有动物学名词释义和审定工作,并交国家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

 

分会的科技进展

I.鸟类学分会

    1.鸟类分会的重要科学事件和人物

1)2015年鸟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孙悦华研究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资助。

2)2015年动物所詹祥江研究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

3)2015年11月,中院动物所屈延华研究员获“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奖”。

4)2015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董路博士和中院昆明动物所董锋博士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5)2015年5月,鸟类学分会相关专家主持完成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鸟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类群的红色名录一起,由环保部和中国科学院发布(2015第32号公告)。

(6)中华凤头燕鸥招引繁殖再获成功,种群数量接近百只。

 2.鸟类分会重要科学进展和论文、学术著作

1)郑光美主编《中国雉类》,2015高等教育出版社

2)旭日干、邢莲莲、杨贵生主编的《内蒙古动物志》第四卷 鸟纲 雀形目出版。

3)中外科学家合作,发表一个以郑作新院士命名的鸟类新种。(详见Alstrom P*, Xia CW ,Rasmussen PC, Olsson U, Dai B, ,Zhao J, Leader P, Carey J, Dong L, Cai TL,Holt P, Manh HL, Song G, Liu Y, Zhang YY and Lei FM* . 2015. Integrative taxonomy of the Russet Bush Warbler Locustella mandelli complex reveals a new species from central China. Avian Research, 6:9. doi:10.1186/s40657-015-0016-z)

4)Lu X. 2015. Hot genome leaves natural histories cold. Science, 349:1064

Ⅱ.贝类学分会

1.重要科学事件与人物

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正式启用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于2013年12月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复,2015年10月31日正式启用。由科技部、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建设,定位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依托青岛、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建设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提升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实验室下设8个功能实验室,包括张国范等多位贝类学分会委员、会员参与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并被纳入国家实验室核心研究队伍。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获资助情况可观

2015年,贝类学分会成员积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人获得资助。其中,张国范、宋林生等各获得1项重点项目资助,还包括3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贝类研究梯队布局合理,重要的是一大批青年学者,凭借良好的专业训练、先进的科研设施条件和勤奋的努力,在贝类学各个研究领域快速成长,取得了一批有苗头、甚至重要的研究成果,昭示出我国的贝类学事业十分光明的发展前景。

2.重要科学进展

    1)贝类良种培育与示范推广有序推进,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升

2015年度,贝类学分会成员在贝类良种培育及示范推广方面工作成效显著。共培育国家级水产新品种4个,即:“西盘鲍”杂交种正式获批国家级水产新品种 [GS-02-008-2014],“西盘鲍”具有高温适应性较强,生长速度快的优点,养殖成活率比现有养殖种—皱纹盘鲍提高30%以上。目前正在推广“西盘鲍”新品种大规模培育技术。菲律宾蛤仔“斑马蛤”通过国家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定,成为世界上首个人工培育的菲律宾蛤仔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1-005-2014。在珍珠贝育种方面,获得"南优1号"合浦珠母新品种。采用种间杂交、回交、分子辅助育种协同选择,培育出牡蛎新品种“华南1号”。培育出“华南1号”苗种1.26亿个,推广2000多亩。通过集成苗种繁育技术及构建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进行示范推广,进一步提升了良种覆盖率。

    2)建立贝类病原菌高通量检测技术,构建贝类病害防控技术体系

初步阐明扇贝免疫系统发生过程,揭示了母源免疫及其传代效应在扇贝发育早期免疫防御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以儿茶酚胺系统、乙酰胆碱系统和一氧化氮系统为主线的扇贝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证明贝类中存在免疫致敏现象,并对该过程中细胞和分子变化特征进行初步研究;重点研究了8种免疫防御分子的功能及其对下游免疫应答的诱导和激活作用;筛选了部分免疫因子、抗氧化分子、儿茶酚胺、细胞能量分配(CEA)等作为养殖贝类的健康状态评价候选指标。

建立了弧菌、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选择性培养的筛选条件,从北方主要贝类养殖海区分离、鉴定、保藏菌株3600余株;建立了灿烂弧菌、荧光假单胞菌等常见病原菌的快速荧光定量检测技术;跟踪监测了北方主要养殖区细菌数量变化,探讨了其与养殖贝类大规模死亡的关系;鉴定出一株低温致病性灿烂弧菌JZ6,初步揭示了其致病的分子机理;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实现20种常见水产病原菌高通量检测。

初步构建了贝类病害防控技术体系;针对秦皇岛海区近年来由抑食金球藻引发的褐潮,利用Taqman探针快速检测方法对秦皇岛海域进行了连续跟踪调查,并于2013~2015年对该海区褐潮发生进行了预警预报;连续三年开展全国贝类养殖区抑食金球藻普查,提请相关单位密切关注藻华动态,积极采取规避措施,避免了对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示范推广贝类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推进产业转型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模式是近年提出的一种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理念,对于资源稳定、守恒的系统,营养物质的再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目前,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研究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中国、加拿大、挪威、美国、新西兰等)广泛开展。贝类学分会相关研究团队根据不同养殖种类间的生态互补性,提出并实施了鱼-贝(扇贝、牡蛎)-藻、贝-藻、鲍-参-藻、海草床海区海珍品底播增养殖等多种形式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并在山东、福建、辽宁、河北等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引领了国际海水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著名海洋渔业生物学家、有“大海洋生态之父”美誉的Kenneth Sherman博士评价说“IMTA模式是一种实现养殖系统能量高效利用、扩大近海海域养殖容纳量的有效途径,中国建立的IMTA模式值得其他国家效仿,这种养殖模式通过养殖生物对碳的移除,还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4)研发贝类精深加工新产品,研制鱼保活流通运输技术及装备

基于蛋白质酶法转化技术构建了贝类解酒剂生产关键技术、海洋牛奶生产关键技术、贝肉香肠生产关键技术等3套,开发了生物酶解及发酵法生产耗油工艺1套,贝类调味品品质改良技术1套。进行了牡蛎、波纹巴非蛤、扇贝蛋白质重组产品开发,开发了牡蛎香肠、巴非蛤丸、扇贝豆腐等新型贝类即食食品,不少产品进行了生产中试和产业化示范。

改良了鲍移动式喷淋保活流通系统运输车,GPS定位模块和无线数据传输模块能实现对保活运输系统的远程控制,报警或发生意外后能进行远程控制或重启系统,且能实时规划最有利的运输行车路线,开展了示范应用中试试验工作,该技术的应用将能大大提高长途运输的鲍鱼的存活率,也可提高单次鲍的运输量,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了保活运输的经济。

Ⅲ.生殖生物学分会

   1.重要科学事件和人物

1)2015年10月14~17日,生殖生物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在西安顺利召开,来自全国研究所、高校、医院等单位的400余名代表参会,就生殖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2)生殖生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周琪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生殖生物学分会委员高飞研究员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重要科学进展和论文、学术著作

1)Guo F, Yan L, Guo H, Li L, Hu B, Zhao Y, Yong J, Hu Y, Wang X, Wei Y, Wang W, Li R, Yan J, Zhi X, Zhang Y, Jin H, Zhang W, Hou Y, Zhu P, Li J, Zhang L, Liu S, Ren Y, Zhu X, Wen L, Gao YQ, Tang F, Qiao J. 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of Human Primordial Germ Cells. Cell. 2015 Jun 4;161(6):1437-52.

2)Zhang L, Chen M, Wen Q, Li Y, Wang Y, Wang Y, Qin Y, Cui X, Yang L, Huff V, Gao F. Reprogramming of Sertoli cells to fetal-like Leydig cells by Wt1 abl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5 Mar 31;112(13):4003-8.

3)Yu C, Ji SY, Sha QQ, Sun QY, Fan HY .CRL4-DCAF1 ubiquitin E3 ligase directs protein phosphatase 2A degradation to control oocyte meiotic maturation.Nat Commun. 2015 Aug 18;6:8017.

4)Tu Z, Wang Q, Cui T, Wang J, Ran H, Bao H, Lu J, Wang B, Lydon JP, DeMayo F, Zhang S, Kong S, Wu X, Wang H. Uterine RAC1 via Pak1-ERM signaling directs normal luminal epithelial integrity conducive to on-time embryo implantation in mice.

Cell Death Differ. 2016 Jan;23(1):169-81.

Ⅳ.原生动物学分会

1.分会的重要科学事件和人物

1)宋微波主任委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2)缪炜副主任委员201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重要科学进展和论文、学术著作

重要论文:

    1Lun, Zhao-Rong, De-Hua Lai, Yan-Zi Wen, Ling-Ling Zheng, Ji-Long Shen, Ting-Bo Yang, Wen-Liang Zhou, Liang-Hu Qu, Geoff Hide, and Francisco J. Ayala. "Cancer in the parasitic protozoans Trypanosoma brucei and Toxoplasma gondii."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 no. 29 (2015): 8835-8842. (http://www.pnas.org/content/112/29/8835.full)

   2Guo, Hong-Mei, Jiang-Mei Gao, Yu-Li Luo, Yan-Zi Wen, Yi-Lin Zhang, Geoff Hide, Wen-Liang Zhou, Francisco J. Ayala, and Zhao-Rong Lun. "Infection by Toxoplasma gondii, a severe parasite in neonates and AIDS patients, causes impaired anion secretion in airway epitheli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 no. 14 (2015): 4435-4440. (http://www.pnas.org/content/112/14/4435.short)

三、科普活动

    1.按照科协相关部门工作部署 组织科技周宣传活动

5月16~17日科技周活动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举行。中国动物学会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共同主办。主题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普展暨动物学书籍首发式”。

活动内容包括(1)“克隆与单倍体干细胞”互动游戏体验;(2)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前沿知识科普知识讲解视频播放;(3)国家动物博物馆精品图书首发式。为配合科技周活动,国家动物博物馆参观门票17、18日全天半价优惠。据不完全统计两天活动中有3300多名观众前来参观,其中儿童475名。活动前期及活动中,通过官网、微信、微博发布信息、时时上传信息,吸引了不少观众。共发送宣传资料2000余本,小奖品200余件。

精品图书首发式,即《动物进化》、《动物多样性》、《无脊椎动物》、《昆虫》、《蝴蝶》、《脊索动物》、《鸟类》、《濒危动物》和《动物与人》共分9册。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暨国家动物博物馆科研人员,即我会会员完成。丛书以国家动物博物馆展厅内容为主线,以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和发现为内容,全面展现了我国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的主要成就、科研成果。

2.共同主办国家动物博物馆“名馆精品展——让梦想在天空中飞翔” 珍稀鸟类标本展  4月19日展出,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国家动物博物馆与我会科普工作委员会、飞羽视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主办。该展旨在普及鸟类知识、传播爱鸟文化、宣传鸟类保护等知识。本次展览主题是“让梦想在天空中飞翔”由八个部分组成,分为“爱鸟周与爱鸟月”、“鸟类大家族”、“适应飞翔的特征”、“鸟类的迁徙”、“鸟类的婚配制度”、“中国近代鸟类学的发展”、“中国特有鸟类”和“国家动物博物馆鸟类标本收藏”等。展览重点介绍“爱鸟周”的发展,鸟的形态特征、习性及分类状况、我国的特有鸟类、珍稀鸟类、鸟类多样性知识和假剥制标本。观众通过本展览的标本和图片,可以较为系统地认识鸟类身体结构、婚配制度、自然保护状况、以及作为科学研究的假剥制标本和用于展示的形态标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最新信息。同时展览期间邀请专家作《莲花山斑尾榛鸡和它的邻居们》的科普报告。

3.组织“第五届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科普培训班”  10月22~24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召开。来自全国博物馆、科研院所、高校、教育公司、参会学员共62名学员参会。特邀5位专家对学员进行了培训主题是“科普创作与科普创意”。

    活动期间,带领学员参观主题性公园,即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在北京的栖息地南海子麋鹿苑,让学员了解原产于中国并在我国灭绝麋鹿,通过从英国将麋鹿引回国内和种群在我国得以成功恢复的历史。培训活动得到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党委的大力支持并提供了经费资助,中国动物学会党建活动小组积极发扬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额资助西部地区两名学员参加培训,将党的温暖送给边远地区的科普工作者。

4.完成了《神话之鸟》纪录片的拍摄录制剪辑工作  2014年8月开始准备,于2015年12月完成成片。

该项目最终形成一部长达3集,每集半小时左右的纪录片,2015年底前将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随后,在浙江自然博物馆的影视播放厅播放。

纪录片展示了首次在我国开展的人工引导最濒危的中华凤头燕鸥(中华神鸟)选择繁殖栖息地的工作,为我国鸟类保护和海洋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推广和示范价值。本片中有大量的鸟类繁殖和生态的记录和科学阐释,在鸟类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普及和传播价值。纪录片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介绍给社会大众,让公众了解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研究过程,从而也向社会大众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的理念。

5.完成《熊猫壮壮历险记》、《高原上的藏羚羊》两部科普剧的创作、编导、排练和录制  2014年8月开始脚本创作,于2015年11月完成成片。

由中国动物学会哺乳动物科学知识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工作组委员黄乘明研究员主负责。科普剧是宣传科学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创新手段和方式,选择大熊猫和藏羚羊两种最受大众关注的明星动物为对象,首次尝试编排,通过大熊猫壮壮的一段历险故事反映人类热爱和保护大熊猫的情节;通过一群藏羚羊在青藏高原的亲身经历,反映了曾经在青藏高原发生过犯罪分子非法偷猎行为,但在人类的各种保护措施下藏羚羊种群不断恢复的过程。用藏羚羊这一濒危动物在剧情中与人类的互动关系,把故事的立意升华到人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境界上。

6.开展《东亚水鸟和湿地网络建设》第二期建设  由鸟类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在“《中国雁的国际旅行》实时在线平台互动建设”基础上于1月开始开发,目前该项目正在逐步完成中。在原有的网站基础上,面向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发了“东亚水鸟与湿地科普实验室”平台,这个平台把《中国雁的国际旅行》实时在线平台中一些较专业和艰深的内容转换成少年儿童更容易理解的文字。正在开发与手机结合的候鸟辨识软件,预计在寒假期间结合实地的观鸟活动进行推广。针对本网站的推广,正在开发候鸟和湿地的系列视频以及立体书手工课程,并编制了相应的教程。与湖北省科技馆合作撰写了“候鸟与湿地”主题的教案。

7.成功组织201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  5月10日上午10:00~12:00同时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进行,减除缺考学生信息,实际有效参赛学生人数为52366人。前期报名人数为62124

为了加强试卷的保密监管,减少试卷流转环节出泄题201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全部使用电子试卷,并采取了一系列监督措施。

截止到7月30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联赛工作陆续结束。根据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和省竞赛委员会双方复核认可的成绩,共评出201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一等奖980名,二等奖5632名,三等奖8500名。

8.成功组织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  8月16~20日在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举办。来自29个省的30个代表队238名选手以及各代表队领队、教练员和指导老师及等500余位参加。

本届竞赛进行了理论、宏观生物学实验、微观生物学实验三项竞赛,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比例为1:1。本届竞赛是实验考试改革的第一年,238名参赛选手均参加实验考试,实验分8个考场,宏观实验和微观实验各有4个考场同时考试,学生按照上下午轮转的方式参加2项实验考试。学生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分别进行T-score计算,并按照2项T-score成绩相加后总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

经过比赛,72名选手获得一等奖、72名选手获得二等奖、92名选手获得三等奖。闭幕式结束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招生办公室分别进行了现场招生。

9.中国动物学会获得2015年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

 

四、组织工作及其他

1.中国动物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会议  2015年1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C101会议室召开,共计30位常务理事出席会议。主要讨论学会理事会负责人分工。根据学会、学科发展需要讨论决定增加继续教育工作组、科技咨询与服务工作组;将学术与期刊工作组分为学术活动和学科发展工作组、期刊工作组2个工作组。讨论并一致通过成立中国动物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专家委员会、材料审查小组及中国动物学会推选院士工作小组,及3个工作组成员名单。审批通过学会2015年工作计划等。

2.中国动物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  201591820日在西北大学秦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佛坪)召开。17名常务理事,及10名受委托人参会。会议就20个议题分为4部分进行讨论。与会常务理事讨论,一致通过学会12个工作组名称改为工作委员会,审批通过学会12个工作委员会成员名单。会上决定2016年学术年会在武汉市召开。并将年会题目定为中国动物学会第***次学术年会暨鱼类学分会学术研讨会。讨论决定2016年的常务理事会在吉林召开;讨论了学会“十三五”发展规划;讨论了经费管理问题。张永文副秘书长向与会常务理事会汇报了学科发展战略的实施进展情况等。

3.承接中国科协所属学会个人会员管理系统应用示范交流活动  20151125日在中院动物所B105报告厅举行,活动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办,中国动物学会承办。共有来自全国学会的70余位会员工作负责同志和个人会员系统管理员参加,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玉平出席活动并讲话。相关负责同志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个人会员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及最新开发的使用功能,大家还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服务会员工作进行了交流讨论。

 

五、期刊工作总结

我会主办或与其他学会、挂靠单位联合主办9刊物,均能认真地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严格评审把关期刊学术论文的质量,编排规范化,积极推进期刊国际化。

《动物学报》(CURRENT ZOOLOGY2015年出版了1个专辑、9个专栏,二者合计68篇论文,同时出版了27篇自由投稿的论文,本年度共发表论文95篇,第一作者中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为87.3%83/95),本土作者为8.4%8/95)(比2014年增加一倍)。本年度获得SCI JCR影响因子1.594,属于 Q2区期刊,在动物学领域排位前31% (47/153)。入选“2015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文献计量研究中心)。本年度通过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学术评估,成为该出版社的合作期刊。自2016年起,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代表本刊编辑部出版CURRENT ZOOLOGY

《动物分类学报》(Zoological Systematics2015年发表论文36篇,其中研究论文31篇,简报5篇。相较2014年,期刊页码持续减少,每期不定页码出版论文,平均每期出版120页,但单篇论文篇幅明显增加,除简报外,论文平均篇幅为14.3页,全年共计479页。论文的发表周期为28个月,控制论文平均发表周期为6个月,部分约稿与优秀稿件2个月内刊发,保证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发表论文仍以经典分类学为主,其他领域论文有所增加,其中涉及分子生物学的论文3篇,涉及动物进化与动物地理的论文2篇。2015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知网)。

《兽类学报》2015年共刊出稿件57篇。稿件的平均发表周期在7.8个月左右。根据中国知网(CNKI)发布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兽类学报》影响力指数在同学科97种期刊中排名30;期刊综合影响因子0.837,排名20(比20140.776有所提高);基金论文比95%。和国外53家科研及高校的相关期刊建立了交换关系,扩大《兽类学报》在国外的影响。召开了《兽类学报》第八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采取了副主编责任制,即作者修改回来的论文,根据内容送相应的副主编先审定,然后根据副主编审定意见再由主编审定。对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起到了很好作用。2015年以生理生态学研究做了一期专辑即第4期,集中反映了我国生理生态学目前的研究状况。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15年首次入选《中文核心要目总览(2014年版)》,入选后,来稿量增幅较大,共计收稿234篇,其中退稿169篇,退稿率72%。全年4期学报共计登载稿件43篇,其中著述38篇,综述5篇。加强编委组稿和特约稿件数量。继续聘请专业教授修改英文摘要,保证刊物英文信息和英文稿件的质量。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统计方法等进行严格审核,对研究方法设计有明显缺陷,统计方法应用有错误的坚决退稿。参与组织“第四届国际蚊虫及蚊媒病监测和防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医学昆虫学学术讨论会”及参加“2015年中国昆虫学会年会”,进行期刊宣传,扩大本刊影响力。

《动物学研究》(Zoological Research2015年共刊发稿件43篇。新设立Editorial/Opinion栏目。召开编委会,进一步明确了为提高本刊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单篇文章的质量上;积极约稿,吸引高质量稿件及国外投稿;继续鼓励翻译优秀中文稿件,加快英文化进程;同时多组织刊发英文综述,以提高影响因子。对已录用的稿件及时在网刊最新录用栏目发布,以获得优先发表权。主编、副主编审定6期,并把审稿工作前移,参加部分稿件初审,及时发现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组织稿件占刊发30%。加强了网络、微信等媒体传播。本刊入选 “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被Pubmed Central收录;在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入选2015年“百强科技期刊”。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完成《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动物学研究》总被引频次852,核心影响因子0.596,综合评价总分65.6,在昆虫学、动物学类期刊中排第3(总共12种)。

《动物学杂志》2015年共刊出论文116篇,另加动态与其他或封面动物栏目的短文22篇,总计138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完成的《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动物学杂志》核心总被引频次1019,核心影响因子0.356,综合评价总分54.8,在12种动物学、昆虫学类期刊中综合排名第8。根据20141116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发布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关于发布2015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科技期刊排行榜的通知”,《动物学杂志》进入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科技期刊排行榜(三等),排名第91位。为提高期刊的质量及扩大期刊的影响采取了一些措施。确定本刊的发展道路是坚守中文期刊,作为我国科研人员和基层科研人员的交流平台;逐步增加稿件英文摘要的信息包含量,以增加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生物学通报》2015年全年共收稿件905篇,发稿238篇,占来稿的25%。其中约稿61篇,占发稿量的2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及国家重大专项基金52篇,占总发稿的22%,占高校的发稿44%。本刊编委积极为刊物撰写优质稿件,全年编委共撰稿38篇,约占总发稿量的16%。这些稿件都是针对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2015 年该栏目继续邀请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朱钦士教授撰写了12篇文章。2015年新增编委3人。支援教育事业,免费赠送刊物。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宣传刊物,本刊编辑部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辅导,同时也加强了对刊物的宣传。

《鸟类学研究(英文)》(Avian Research)顺利完成了既定的出版任务。通过编委约稿、编委贡献稿件以及编辑联系自由投稿三种方式,获得投稿近74篇。共发表论文30篇。作者地域分布较去年有明显提高,覆盖全球各大洲。欧美和澳洲作者的稿件数量达18篇,多于国内稿件。来稿质量也有明显提升。本刊的副主编Per Alstrom在《鸟类学研究(英文)》发表了一个鸟类新种——四川短翅莺的研究论文,得到了国际同行广泛的关注。启用了新的投审稿系统Editorial Manager,提升了稿件的审稿效率和速度。首轮审稿的时间已经缩短至45天左右。稿件接受至网络发表的时间也缩至20天左右。开放出版平台,文章的网络访问量较之前有大幅度增加,其中,访问量最高的几篇已达38000多次及15000次。其他很多文章达到数千次。已经出版的文章,已经在Web of Science上有一定的引用量,目前已被SCI收录的期刊引用十几次。该刊获得了“2015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荣誉。

《蛛形学报》共收稿44篇,刊发论文26篇,其中国家基金资助项目7篇,其它类型基金资助项目12篇。按时按计划地完成了12期的出版工作。入选2015《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2014的各项计量评价指标继续保持稳定,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5版),影响因子为0.280。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蛛形学报》编委会主编、副主编及编委。为促进刊物的网络传播与利用的全球标准化推广工作,提高刊物的全球影响力,2009年与万方数据公司合作参与全球DOI 注册与解析链接服务。20152017年新的续约协议已经签订,资源信息费保持稳定,使办刊经费得到有效保障。

2015年我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和展示的舞台,促进科技创新,发挥科普交流阵地作用;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民主办会,增强学会的凝聚力。2016年工作重点是创新服务形式、继续加强学术交流,依托分会(专业委员会)开展专题学术交流;加强与国际(海外)学术交流与联系,扩大和提高学会的影响力;发挥本会学科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加强学会期刊建设,分类指导,努力提高学术刊质量和影响力。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