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第十二届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纪要
来源:      时间:2023-11-14      浏览量:

114-5日,“第十二届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在浙江宁波隆重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会以“虾蟹健康养殖新业态”为主题,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主办,宁波大学、教育部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水产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绿色海水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动物学会、浙江省遗传学会、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水产学会承办,宁波蟹达人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协办。

大会合影

会议现场

大会邀请了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会长、原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局局长张显良研究员,宁波大学副校长李伟平教授,大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员,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徐娜副局长,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林祖伟副部长,香港中文大学朱嘉濠教授,大会副主席、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大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富花研究员,大会副主席、中国海洋大学战文斌教授,大会副主席、上海海洋大学王群教授等来自世界各地高校、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地方渔业部门领导、企业代表500余人参会;大会主会场邀请12位领域内专家做特邀报告,四个分会场共安排104位科研人员、研究生进行主题研讨,共同研讨虾蟹养殖产业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促进产业进步,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虾蟹养殖产业的良性发展。

部分前排嘉宾

宁波大学副校长李伟平教授致辞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娜致辞

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林祖伟副部长致辞

大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员致辞

大会主席、宁波大学王春琳教授主持

本次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宁波大学王春琳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宁波大学副校长李伟平教授代表本次研讨会主办单位向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向大家介绍宁波大学办学情况。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娜介绍宁波市适合虾蟹养殖行业发展,盐碱地养殖可助农民增收致富,最后表示宁波市正举全市之力支持宁波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林祖伟副部长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将会推动我国虾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大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员以诗开篇表达欢迎,介绍会议有12个特邀报告与“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和良种培育”、“营养生理与饲料开发”、“健康养殖”和“免疫与病害防控”四个专题分会场,将会给专家学者带来最新的研究技术,最后预祝研讨会的圆满成功。

报告题目:深远海养殖发展现状与展望

 

报告嘉宾:中国远洋渔业协会研究员 张显良

张显良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目前深远海已经成为世界水产养殖强国竞相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热点海域。国外深远海养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内起始于1988年。虽然我国起步时间相对较晚,但产业发展十分迅猛,随着装备不断研制、品种逐步增加、技术持续升级、模式不断创新,目前我国已是深远海养殖装备的最大建造国。国内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现有五大类:浮体式、坐底式、半潜式、潜降式和游弋式。

 

深远海养殖发展前景广阔,但产业还存在技术储备不足、产业链不健全、顶层设计不完善、相关人才匮乏的问题。深远海养殖对粮食安全还起到重要的压舱石作用。为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张显良对以上发展问题提出几点建议:1、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2、强化科技支撑;3、推动全产业链发展;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5、强化安全生产措施。希望未来发展以养为主的陆海统筹深远海养殖新产业,建设以养殖工船为代表的远海养捕加一体化渔业生产平台。

报告题目:对虾分类研究的进展及思考

报告嘉宾: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朱嘉濠

以前,学者根据形态的不同,先观察头胸甲是否有沟或无沟,再观察是否带有纳精囊,而纳精囊又是哪种类型,来将对虾分为6个属。但是,朱嘉濠教授认为这个结果是有一定问题的。经过课题组深入研究,从分子系统发育的角度,发现共有31种对虾物种,另有3种因资料不完全没记录。

 

最后得出总结,一个对虾属有11个进化支,系统发育树中的支系所划分的分类群,应以亚属等级使用。其中,南美白对虾学名是凡纳对虾,并将凡纳滨对虾视为同物异名。另外,部分对虾物种存在遗传上差异颇大的谱系,可能存在隐存种,研究种群遗传学分析可以揭示隐存种的存在。

报告题目:蟹文化

 

报告嘉宾: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成永旭

成永旭教授生动地讲述了蟹的文化,比如“蟹”字的由来、螃蟹的由来、河蟹称谓的由来。并将河蟹精神比作中华精神,用不畏艰险、不忘初心、不畏强暴、洁身自好、香郁万民等形容河蟹,表述河蟹精神。

 

成永旭教授对河蟹的食文化也娓娓道出,“肥、大、香、鲜、甜”5字概括对正宗高品质河蟹的评价。“九雌十雄”,河蟹上市时间较集中,但是,上市的最佳时节为菊花盛开时节,即十月中旬开始到十二月,也是食用河蟹的最佳时间。那么,如何选购?通常采用“算、看、捏、掂、比、翻”六字选蟹法。选购好的河蟹,未及时食用,要注意保养河蟹的环境,保持环境潮湿和低温。而,河蟹的食用,往往推荐“煮”、“蒸”两种最原始的方式。最后成教授也详细介绍了吃蟹十大步骤,引得参会者“食指大动”。

报告题目:凡纳滨对虾良种创制与健康养殖

报告嘉宾:中山大学教授 何建国

 

现有的优良种质不能满足我国对虾不同养殖区域、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养殖性状的需求。何建国教授认为,分子育种技术将是解决该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着重介绍对虾抗WSSV机制解析。健康对虾摄食死亡对虾是WSSV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对虾养殖生态系统中,可引入鱼类作为摄食死亡对虾优势竞争者,切断WSSV的传播途径。再根据摄食能力、方式等数据,筛选出18种鱼类,开展生物防控关键参数的研究。

 

 

经过深入研究,目前已确定了用于生物防控的鱼类及规格、数量等技术参数,体系还建立了12套适合不同盐度和地区的对虾WSSV生物防控技术等。又因产业需求,提出“微生态科赫法则”新概念,发展了传统科赫法则,揭示对虾细菌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创建了基于病害生态防控的对虾高产养殖模式。

报告题目:GABA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适应低氧的调控作用

报告嘉宾:东华师范大学教授 陈立侨

陈立侨教授开篇指出,低氧已成为制约河蟹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急性低氧通过抑制能量代谢和破坏氧化还原平衡,诱导河蟹神经元凋亡。GABA(γ-氨基丁酸)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非蛋白质氨基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为探究GABA是否有应用潜力和如何实现神经保护效应,揭示河蟹对GABA的需求量,开展了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经过试验得出以下总结:GABA可以预防急性低氧诱导的神经元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幼蟹的低氧耐受能力;也可作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适量添加进饲料中,可以促进幼蟹生长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报告题目:虾蟹类新种质创制技术研发及应用

 

报告嘉宾: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李富花

当前虾蟹养殖产业还存在病害频发,良种匮乏,育种技术有待升级,“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亟待建立与完善的困境。李富花研究员表示,精准、高效的现代育种技术是加快优良性状新品种培育的重要途径。融合细胞培育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全基因组育种技术、高强度选育技术,建立虾蟹类新种质创制技术平台,以支撑优良性状新品种(系)的培育和育繁推一体化。

 

李富花研究员从多个项目技术入手,详细介绍了项目组在虾蟹类新种质创制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也对工作做了总结。从理论创新到技术进步,再到产业化应用。那么,如何实现产业化?近年来,专门化品系持续培育中,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广泰1号”、“渤海1号”3个优良新品种已通过国审。到当前,“科海1号”、“广泰1号”市场占有率超60%以上,成为主导品种。可以看出,新品种产业化应用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报告题目: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精巢屏障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

 

报告嘉宾:浙江大学教授 杨万喜

虾蟹类是否存在血淋巴-精巢屏障?杨万喜教授表示,实验组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中华绒螯蟹精巢中发现ZO-1紧密连接蛋白、Pinin桥粒蛋白、innexin间隙连接蛋白等连接蛋白,并发现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精巢屏障结构存在,位于生精小管基底部。

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导致中华绒螯蟹精子形态变化,且诱导早期生精细胞凋亡。敲低es-Raptores-Rictor后,可以通过免疫印迹检测到mTOR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水平。Es-Raptores-Rictor的敲低,主要影响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精母细胞期的微丝骨架结构。干扰Es-β-CATENIN连接蛋白导致精子释放受阻,影响曲细精管结构并导致成熟精子数量减少。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杨万喜教授展望未来可以了解血淋巴-精巢屏障在虾蟹体内的精准分布位置,明确屏障结构蛋白的空间分布格局,揭示屏障的稳态及动态形成机制。

报告题目:虾类肠道免疫研究进展

 

报告嘉宾:山东大学教授 王显伟

病害是限制养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而肠道脆弱敏感是疾病易发的关键原因。为探究虾类肠道免疫调控机制,王显伟教授提出了三个问题,并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一:如何平衡肠道本底免疫,以维持宿主-菌群稳态?虾类可利用溶菌酶消化共生菌来源的肽聚糖,驱动本底免疫;表达本底抗菌肽及活性氧,抑制共生细菌;限制肽聚糖消化避免本底免疫水平过高,以保护肠道共生细菌。

二:如何激活高水平免疫反应,以抑制感染?虾类可以通过感知病原特异毒力组分,激活抗感染信号通道;利用干扰素类似物,进一步放大免疫反应;表达大量杀灭、清除病原的免疫因子,抑制肠道感染。

 

三:肠道免疫如何被影响,导致疾病发生?在环境条件改变时,免疫水平受到影响,导致宿主易感;病原通过劫持和调控宿主免疫反应,造成感染和致病的后果。

报告题目:青蟹性别与生长性状的遗传解析与种质改良进展

 

报告嘉宾:汕头大学教授 马洪雨

马洪雨教授表示,相比于其他经济蟹类,青蟹发展较慢,但是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想要实现人工繁育,首先要有好的苗种。那么,为培育优质新品种,深入探索优良性状的遗传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研究发现,雌雄蟹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腹肢分化、腹部分化、生殖孔分化等表型分化都有差异性。

 

项目组通过RAD测序技术鉴定到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建立基于PCR的遗传性别快速鉴定技术。开展了青蟹全基因组测序与组装研究,得到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图谱,接着构建了3个高密度遗传图谱,挖掘性别和生长相关因子。研究结果发现,与生长性状相关的SNPQTLs区域均与性别相关。

此外,通过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两种方式培育优质新品种。经连续3个世代选育,现已培育到子三代,形成新品系1个,具有生长快速、温和的特征。杂交育种建立了拟穴青蟹与锯缘青蟹种间杂交技术,发现2个杂交组合形态无明显差别。不过,杂交组合具有生长较快和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特征。

报告题目:从特异性免疫分子和增值血淋巴细胞理解无脊椎动物免疫致敏

 

报告嘉宾: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李伟微

教科书式经典免疫学理论认为:无脊椎动物仅有固有免疫,缺失适应性免疫。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李伟微教授发现,无脊椎动物存在免疫致敏现象,并对经典理论发起了严峻的挑战。同样,既往观点认为无脊椎动物循环血细胞不具有增殖能力,但在节肢动物血细胞单细胞测序发现了潜在的增殖细胞亚群,且该亚群高表达细胞周期蛋白等增殖相关基因。

 

为了解Dscam是否具有类似抗体的特异性、血细胞是否具有类似T/B细胞的增殖,探究Dscam与增殖血细胞的潜在关联,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最后实验结果表明,除固有免疫之外,无脊椎动物还有免疫致敏现象。在免疫致敏中,初步探索到分子基础、细胞基础,分子基础即具有分子多样性及细菌特异性结合能力的Dscam分子,细胞基础即具有增殖能力循环血淋巴细胞。

报告题目:海洋寄生甲藻血卵涡鞭虫危害与防控

 

报告嘉宾: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李才文

甲藻为主要浮游植物类群之一,有自养型、混合营养型和异养型三种类型,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发现,寄生甲藻在我国近海广泛分布。血卵涡鞭虫就是代表性寄生甲藻,寄生于海洋甲壳动物,主要在宿主的心脏、肝胰腺、鳃丝等器官的血腔中生长与增殖,感染后期器官功能会受损乃至丧失,最后导致宿主死亡。不仅如此,大规模感染会导致经济甲壳动物暴发季节性流行病,野生群体感染率为5-30%,养殖群体感染率最高为90%,是一类危害经济甲壳动物野生群体和产业化养殖的新兴致病生物。

 

 

同样,血卵涡鞭虫也是导致养殖梭子蟹“牛奶病”、青蟹“黄水病”的主要病原之一。那么养殖池内如何防控呢?李才文研究员建议,养殖池周围设置隔网阻拦野生宿主进入,降低携带病原输入风险;蟹苗入池前、入池一个月后与纳水后,都要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杀,以降低池内感染病原风险。实验也进行了初步应用并取得成效,发现试验池血卵涡鞭虫感染率降低20%以上。

报告题目:拟穴青蟹内陆低盐碱水养殖模式构建与实践

 

报告嘉宾:宁波大学教授 王春琳

王春琳教授介绍,产能严重不足是我国青蟹产业的主要问题,其产能仅为河蟹的1/7。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面积呈下降趋势,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拓展水产养殖新空间。而我国盐碱水土资源丰富,现有14.8亿亩盐碱地、5亿亩低洼盐碱水域和约占全国湖泊面积55%的内陆咸水水域,所以除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深远海养殖等之外,开发低洼盐碱荒地用于渔业养殖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经过近年来持续的养殖探索与实践,王春琳教授总结了以下六句海水虾蟹鱼低盐盐碱水养殖要诀:此水非彼水,相向更可行,缺啥就补啥,盐肥可转换,求同而存异,举一而反三。但是,产业发展并不仅是养殖成功即可,青蟹全产业链发展还需考虑养殖地理环境、能否实现繁育、投入品使用、成蟹品质、规模推广、市场反馈、政策支持等问题。

会议现场

此次研讨还设立了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和良种培育营养生理与饲料开发健康养殖免疫与病害防控四个专题分会场,交流报告近120场,为参会者展开了一场极致的虾蟹养殖交流盛宴!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