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中国动物学会2022年年报
来源:      时间:2023-09-21      浏览量:
一、学会工作亮点
 
2022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学会一些活动延期或取消。
 
2022年本会坚持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中国科协和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在挂靠单位、各分会、专业委员会、省动物学会及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加强学会民主建设;团结带领广大动物科技工作者,紧密围绕学会自身特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活力,加强学会智库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建立完善自身组织体制机制等方面找准定位,谋划空间,加强学会组织凝聚力、学术引领力、社会公信力、国际影响力的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学会。
 
 
 
二、学会党建
 
学会党组织在学会工作中积极发挥政治核心、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开展党建活动。
 
1.学会秘书处所在的管理支撑部门党支部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10月14日组织党员到香山革命纪念馆和双清别墅开展“重温红色记忆,庚续红色血脉”主题党日活动。
 
2.学会秘书处所在的管理支撑部门党总支部9月16日组织了党史学习专题党课,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陈朴研究员作了“百年华诞忆初心 科技绘就新征程”报告,系统深入梳理了党领导科技事业史和中国科学院发展史。
 
3.10月16日上午10时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学会理事会党委通知学会理事中的党员、理事中的党外人士、会员、学会秘书处党员通过集中观看或者通过电视、网络直播方式观看党的二十大开幕盛况并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理事们纷纷献上对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热烈祝贺。组织理事党员撰写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体会和感悟,共有11位党员理撰写了体会,其中学会党委书记、共计5位党委委员(3位副理事长)撰写了学习体会。
 
4.在学会网站开设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作的重要报告内容及学习精神等内容放到专栏进行宣传。
 
 
 
三、理事会会议
 
学会2022年始终贯彻保持民主办会,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民主决策,充分发挥监事会监督作用。
 
1.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八届第十六次常务理事会通讯会议  2月16-17日召开,会议主要就学会征集2022年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工作方案修改意见,请常务理事审议并通过。
 
2.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八届第十七次常务理事会通讯会议  3月8-10日召开,会议主要就学会推荐、提名并评审的本会第九届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八届女科学家奖、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结果进行审议,常务理事一致同意专家评审会议评审结果。
 
3.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八届第十八次常务理事会通讯会议  3月22-28日召开,会议主要就发育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于2022年1月4日在北京市召开中国动物学会发育生物学分会第五次换届推举结果进行审议表决,常务理事会一致通过。
 
4.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八届第十九次常务理事会通讯会议  4月11-13日召开。会议主要讨论通过了征集到的3项2022年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作为学会向中国科协推荐的问题和难题;审议并批准《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变更主办单位名称;审议并批准《生物学通报》申请变更出版单位的请示,即由生物学通报编辑部变更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5.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八届第二十次常务理事会通讯会议  7月6-11日召开,会议主要就灵长类学分会换届方案进行审批,常务理事一致通过该分会换届方案请示内容。
 
6.中国动物学会第二十一次通讯常务理事会  9月28日通过通讯会议召开,会议主要就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奖励办法(试行)修改稿征求党委委员、常务理事和纪委委员意见。通过修订后的奖励办法。
 
7. 中国动物学会第二十二次通讯常务理事会  9月23日通过通讯形式召开,会议主要就2022年青年托举人才专家评审结果征求常务理事意见,一致同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戴兴兴、生物岛实验室丁岩岩、同济大学吴悠为本会推荐候选人上报生命科学联合体参评。
 
8. 中国动物学会第二十三次通讯常务理事会  11月7-13日通过通讯形式召开,会议主要讨论并批准了比较内分泌学分会的换届请示,专业委员会拟任主任委员为陈松林;拟任副主任委员为刘少军、葛伟、李胜、吕为群、张为民;拟任秘书长为张勇。
 
9.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八届理事通讯会议  于12月7-14日通讯方式召开,学会秘书处向理事报告了2022年12月05日在线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候选人专家评审会议情况及评审结果,此次评审委员会由理事长孟安明院士任主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辅文院士任副主任,共有13位专家组成,学会监事会张希武监事长监督。学会两院院士、常务理事、学会所属分支机构和省动物学会推荐的候选人功勋奖1名候选人,成就奖4名候选人,新星奖14名候选人,启航奖20名候选人,国际学者奖2名,共计41位候选人。评审委员会专家按照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奖励办法(试行),依据坚持标准、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候选人材料进行认真评审,评审委员专家在充分讨论评议的基础上,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20位获奖者。请理事对评审情况和结果进行表决,理事们一致同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
 
 
 
四、学术主要工作
 
(一)智库与决策咨询
 
1. 推荐2022年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本会按中国科协要求组织推荐“2022年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4月常务理事一致同意评审结果,同意3个问题和难题作为本会向中国科协推荐的2022年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
 
2. 推荐2022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本会开展了项目的征集和推荐工作,现在正在进行中。
 
3. 组织“濒危动物保护”生态保护热点和前沿问题、“淡水动物养殖与资源保护”产学研调研2个专家智库  讨论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决策咨询,服务我国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和淡水动物养殖与资源保护。
 
(二)学术交流
 
本会共组织召开或承办了10次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学术讲座(系列),其中6次学术研讨会,1期翠鸟论坛、1期两爬青年论坛、8期斑马鱼论坛、11期学术讲座;其中2次线下会议,4次线下与线上结合形式举办,其余均为线上交流形式。共有15561位专家、学者等参加,共有125位专家作大会学术报告,495位代表作专题学术报告。
 
1.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1月9日在南京师范大学成功召开。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同时进行,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500位科技工作者、学生及会员代表参会。
 
本次大会邀请了东北师范大学江廷磊教授、厦门大学李光教授、西华师范大学廖文波教授、北京大学张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屈延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旭明研究员、武汉大学赵华斌教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周文良副研究员和南京师范大学徐士霞教授共10位青年学者做大会报告。报告内容涵盖昆虫、两栖、爬行、鸟类和哺乳动物等不同类群,分别从生态、行为、组学和发育学等多个层次揭示适应性及物种形成等演化机制。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换届。
 
2. 第十六届中国鸟类学大会  4月8-10日召开。受疫情的影响,本次会议以在线形式举办。来自我国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1000余名鸟类学专业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跨入中国鸟类学卓越时代”,会议围绕鸟类生态学、行为学、保护生物学、保护遗传学、基因组学以及方法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大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武汉大学卢欣教授、长隆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董贵信先生、中山大学刘阳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梁伟教授等5位专家作了特邀报告,报告题目分别是“保护生物学前沿与进展”、“高原时空:探索地山雀社会组织的演化之路”、“世界珍稀鸟类活体资源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东亚极度濒危水鸟的保护:来自保护基因组学的启示”和“麻雀:常见种的不寻常之谜”。本次大会还邀请了6位青年学者作了大会特邀青年报告。本次大会共组织了20个专题报告会,涵盖鸟类群落结构、迁徙生态、保护遗传、生理生态、保护生物学、行为学、病原生物、适应演化、技术方法等,共有131位代表做了专题报告。会议创新性采用E-Poster 3分钟墙报展示,85位代表用墙报展示研究成果。本次会议还组织了“Avian Research编辑面对面”和“机场鸟类和生态环境调查方法”2场圆桌讨论会。另外,本届大会汇编的论文摘要集共收录了267篇会议报告摘要。
 
从大会的学术报告反映了学科间交叉融合进一步突出,体现了我国鸟类学研究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特点,彰显了我国鸟类学者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会议的另一特点是我国青年鸟类学者进步明显,给中国鸟类学研究带来了朝气和活力。这些均表明我国鸟类学研究已经进入了新的卓越时代。
 
会议期间,鸟类学分会进行新一届委员会选举。
 
3.灵长类学分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  7月21-24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新时代中国的灵长类研究与保护”,共有230多人参加此次会议。
 
大会邀请了京都大学Michael A. Huffman教授、美国西北大学Katherine R. Amato副教授、云南大学于黎教授、安徽大学李进华教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孙强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旭明研究员等6位专家分别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作了大会报告。除大会报告之外,本次会议设置了“灵长类演化与遗传”、 “灵长类行为、生理及生态”、 “灵长类保护生物学与实验灵长类学”等3个专题,组织安排了58个专题报告,还组织展出了15个壁报。本次会议共收到摘要82篇。
 
灵长类学分会委员会进行了换届。
 
4. 青年鸟类学家研讨会暨第十八届翠鸟论坛  9月23-24日在线举办。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0多名研究生、教师和相关专业人员参加。恰逢论坛举办第18届之际,组委会在开幕式前播放了“金翠鸟的昨天·今天·明天”特别视频,22位历届金翠鸟获得者讲述了参加翠鸟论坛的亲身经历与体会,以及对新翠鸟们的殷殷期望。会议期间,丁长青秘书长鼓励鸟类学研究生积极加入中国动物学会参与学会活动,加强交流,提升水平。
 
    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山大学等23个单位的84名研究生提交了口头报告申请。经学术委员会遴选,33名同学入选了口头报告,24名同学进行了电子墙报的展示,研究方向涉及鸟类的适应性演化、行为生态、生理代谢、种群与群落及保护管理等各个领域。同学们的报告主题有新意,理论有深度,方法有创新,展现了国内鸟类学蓬勃发展的趋势,以及青年学子们开展鸟类学研究的热情和能力。
 
本次论坛还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肖治术研究员和葛德燕副研究员,分别以“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及其在鸟兽研究中的应用”和“啮齿类动物的分类与进化研究”为题进行了两场专家报告,全景式介绍了红外相机监测技术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应用方向,以及利用整合系统发育学方法对啮齿类动物分类与适应性演化的最新研究进展。23日晚上,屈延华研究员的主持下,幸峰研究员、李东明教授、张强副所长等十余位翠鸟论坛的亲历者齐聚一堂,与青年学子们展开了“与‘金翠鸟’面对面”特别活动,大家从野外工作、研究方法、论文写作和心路历程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妙趣横生,交相辉映,共寻科研之道。
 
    评出优秀学术交流金翠鸟5位、银翠鸟12位,优秀墙报9位。
 
5. 甲壳动物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  11月12-13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河北大学承办。来自4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甲壳动物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6500多人(次)通过直播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青年学子通过特邀报告、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分享了各自在甲壳动物基础研究、分类研究、疾病防治、多样性保护和良种选育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11日的大会报告期间,河北大学康乐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杨定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杨光教授应邀在大会作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员、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厦门大学王克坚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孙红英教授、汕头大学章跃陵教授、集美大学叶海辉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栾生研究员和河北大学张继泉教授分别做大会主题报告。12日为分会场报告,共设置四个分会场,100多位专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围绕甲壳动物免疫与病害、甲壳动物生长发育与营养调控、甲壳动物系统发育与生态适应、甲壳动物遗传育种与养殖等主题开展了一天的热烈讨论。
 
6. 第二十次全国贝类学术研讨会  11月26日以腾讯会议、网络直播和线下参会三种形式同步进行,现场会议设在山东省青岛市。会议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科普机构和企业等80多家单位的511位参会。出版了贝类学论文集第19辑,登载了19篇论文。
在开幕式上,包振民院士致词。会议主题为“贝类与人类健康”。周晓农研究员刘保忠研究员和舒凤月教授分别就“人兽共患病防控”、“种业需求驱动下的贝类遗传发育研究”和“淡水贝类保育与产业化——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科技支撑”作了大会报告。贝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大连海洋大学校长宋林生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和大会报告。
 
大会设置了两个分会场,就“生物学与医学”、“生态与环境”、“育种与健康养殖”三个专题安排了口头报告50多个。报告内容涉及扇贝、牡蛎、蛤、贻贝、珠母贝、淡水蚌等经济种类,以及砗磲、头足类、深海贝类等特色类群。研究领域从经典的生理生态学、遗传育种学,到前沿的神经科学、基因编辑技术等。参会代表通过聊天室等方式踊跃提问,学术交流氛围浓厚。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充分展示了我国近几年的贝类学研究进展,启发参会代表深入思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我国贝类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7. 飞鱼论坛   中国动物学会斑马鱼分会2021组织并搭建了“飞鱼论坛”云端交流研讨会。2022年1月截至10月底组织了8期“飞鱼论坛”,分别邀请了8位来自国内外斑马鱼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大家分享、介绍其最新研究成果;每期邀请4-6位专家8期共计43位专家作为讨论嘉宾,共有2680人次参加了论坛。促进了斑马鱼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在学术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举办飞鱼论坛,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者们聚焦于斑马鱼研究领域前沿进展、重大基础生物学问题及技术瓶颈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参与会议的研究生也得到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拓宽了青年学者的科研思路,打造了中国斑马鱼研究的高水平交流平台,促进了斑马鱼研究的学术和学科发展,提升了斑马鱼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8. 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线上系列专题讲座”  为推动新冠疫情常态化新形势下寄生虫学的发展,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本年度启动了该项学术活动。主要交流寄生虫学及与之相关多学科交叉领域的最新前沿研究进展。活动安排在北京时间每周六或周日的晚上8:30-10:00。
 
该项活动是在索勋主任委员会直接领导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魏春燕老师策划和具体落实。自8月份启动以来,本学术活动目前(截止11月底)已经成功举办了11期,共有2445人次参会。深受到学术同行的好评。报告分享者来自University of Texas、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中科院、复旦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讲座内容涉及寄生虫学的各类重要虫种及其与宿主互作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营养代谢、致病机制、疫苗研发、新药研究、新型技术等方面的相关最新研究前沿。
 
9.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学术研讨会  12月23—25日在陇东学院成功举办,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中国动物学会、兰州大学和陇东学院主办,甘肃省动物学会、陇东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省陇东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子午岭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及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承办,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绿色发展”。
 
会议共吸引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等35个单位的460余人参加;国内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知名院士、教授、专家学者及优秀青年科学家作了3场共30个学术报告;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等16个单位的59名专家学者提交了报告摘要,充分体现了本研讨会对国内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研究者的影响力与推动力。
 
著名保护生物学家、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作了《天人合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题报告。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鸟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张正旺教授和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大学李保国教授参加了学术研讨会的各项活动。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动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兰州大学张迎梅教授,甘肃省动物学会理事长、西北师范大学宁应之教授,陇东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欧晓彬教授负责学术研讨会的组织工作。
 
本次学术研讨会是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伟大号召的积极响应,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贡献了一场学术和思想盛宴,更好地服务、推动、引领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发展。
 
10.首届承钊青年学术论坛  12 月 10 日以腾讯会议的方式线上举办。由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学分会主办。论坛以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奠基人刘承钊院士为名,旨在鼓励青年学者传承老一辈两栖爬行动物学家的科学精神,促进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来自全国50余个单位的代表270与人参加了本次大会。以李家堂研究员为首的组委会的精心组织下,会议共举办学术报告22个。报告涉及爬行动物生理学、生态学、形态学和基因组学的相关研究。本次学术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自身研究成果的平台,为解决自身研究面临重大问题寻找突破口,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两栖爬行学领域科学青年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启动了更广泛领域更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了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壮大了新生力量。杜卫国主任委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致辞,勉励青年学者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勇攀高峰,争做科技报国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前任主任委员江建平研究员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刘承钊院士和费梁研究员的科研精神,鼓励青年学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参会代表还包括前任主任委员计翔教授和本届理事会的各位副主任委员。
 
(三)国际学术会议
 
1.组织56位专家参加8月15-19日在线举办的第28届国际鸟类学大会(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cal Conference,IOC)
 
会议原计划在南非德班举办,受疫情影响,全部改为线上会议。除学术交流外,会议完成了新一届执委会和委员会的换届工作。
 
本次会议共有10个大会报告、44个专题讨论会、39个口头报告专题会和16个圆桌讨论会,报告人达400人次,内容主要涉及多样性、保护、生态、行为、迁徙、神经内分泌、鸟与自然、环境变化、鸟类疫病、公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遍应用,超算运行能力的飞速提高,生物多样性格局与维持机制、模型估算、基因组学等新的技术与学科领域也受到了参会代表的更多关注。
 
中国鸟类研究者积极参与本次大会,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的代表58人在线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斯幸峰教授做了“Bird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dynamics on subtropical reservoir islands”大会报告,屈延华研究员组织了“A genomic perspective on Asian avian biodiversity”的专题讨论会,其他26位代表从鸟类的保护、多样性、进化、生态等多个角度做了专题与口头报告。亚洲鸟类工作组宋刚副研究员组织了“亚洲鸟类发展未来”的圆桌讨论,8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参加了研讨,雷富民研究员、张正旺教授进行了主旨发言。充分体现了我国鸟类学工作者、我国的鸟类学研究在国际舞台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
 
2. 第28届国际灵长类学大会(IPS)于2022年1月9-15日在厄瓜多尔召开,有900多位代表参加,我国有22多位学者在线参加。会议期间1月13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召开了评选全球最濒危25种灵长类会议,灵长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保国、秘书长郭松涛、副主任周江在线参加,在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积极申请和推荐下,IUCN讨论通过决定,将黔金丝猴列入IUCN2023-2024全世界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the 25-Most primate list)名录。 The 25-Most primate list,并非是最濒危的和数量最少的物种,而是代表了需要关注和备受关注的保护物种。此项工作体现我国灵长类学者和政府对物种保护的重视,也突显了国际灵长类学者对我国灵长类研究和保护工作的认可,这将有助于我国濒危灵长类的保护。
 
 
 
国际组织任职 
 
2022年8月15-19日在线召开的第28届国际鸟类学大会(IOC)上,完成了新一届执委会和委员会的换届工作,本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雷富民研究员当选为新一届国际鸟类学家联盟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斯幸峰教授、中山大学刘阳教授被推选为委员会委员。任期2022-2025年。
 
 
 
五、人才培养
 
1.评选第三届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  10月启动了第三届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候选人的推荐工作,在截止日期,共收到39位候选人推荐材料,12月上旬将组织专家评审会。
 
2. 推荐中国科协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八届女科学家奖、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  学会于2月组织了候选人的推荐工作,3月组织了专家评审会议,从中评选出中国动物学会第九届青年科技奖10名,从中向中国科协推荐了2名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3名第十八届女科学家奖、1名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
 
3.青年托举人才工程候选人推荐  7月25日,本会启动了第八届青年托举人才工程项目候选人的推荐、评审工作,本会推荐了3名候选人到生命科学学院联合体,最终有2名入选中国科协第八届青年托举人才工程项目。
 
 
 
六、科学普及
 
1. 培训拟参加第33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选手  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未举办线下的国家集训队出国队员的选拔赛。
 
经过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代表我国参加2022年7月在亚美尼亚举办的第33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的4名选手由2021年10月举办的第30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成绩前4名学生组成我国国家队选手。
 
2022年4月27日至5月18日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4名代表我国参加第33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的学生进行了为期21天的理论和实验培训、辅导,培训专业涉及14门专业,专业主要为第33届国际生物奥赛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所涉及的主要专业。
 
由于疫情影响,最终中国代表队放弃本届(第33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参赛资格。
 
2.生物学科竞赛活动  2022年4月18日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主任魏辅文院士、顾红雅教授,委员胡义波研究员、张永文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的北京学校和通州校区去考察,对学校的教学、考试用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环境等进行了考察和交流。
 
2022年10月19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召开了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会议,讨论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几项改革,总结2022年生物学科竞赛和2022年参加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情况,修改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竞赛实施细则并进行了表决,讨论和布置了2023年生物学科工作等。
 
2022年9月份启动建立生物学科国家集训队、参加国际生物学奥赛等信息人才库,共计采集19191条参赛人员信息记录,获奖信息23555条,目前继续进行历届参加国际生物学奥赛人才(目前还在从事生物学方面工作的人才)科研、教学成就和专利等信息搜索。
 
3. 征集2022年优秀科普作品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团结引领广大动物学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弘扬科学精神、普及动物科学知识,本会广泛开展与动物有关科普文章和科普短视频征集活动。
 
4. 院士专家大讲堂  由中国动物学会、长隆集团共同主办。9月2日 “开学第一课”在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金猴王国开讲,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辅文院士致辞,龙勇诚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本次大讲堂以“猿猴与森林”为主题,聚焦全国滇金丝猴生存现状、保育情况,为到场游客带来一场灵长类多样性保护科普视听盛宴,此外长隆专家也现场分享了长隆灵长类保育情况及示范案例,共同为灵长类动物发声,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灵长类栖息地生态及种群保育。活动现场,小朋友们被龙教授的生动讲解吸引,纷纷积极向龙教授发起关于金丝猴的提问。
    5. 协办“兽”护家园——濒危旗舰物种保护特展  本次展览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中国动物学会、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协办;国家动物博物馆承办,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给予了大会支持。展出时间3个月,2022年12月展览结束。
    此次“特展”聚焦于与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相关、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四大类物种:虎、象、犀和穿山甲;并分为三大展区:野性的律动、生命的捍卫和守护的力量。本次展览共展出53件标本和165张图片,通过实景照片与实物标本的结合直观感受濒危物种的野性之美。
 
6. 推荐的5家基地入选中国科协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2月中国科协公布了800家入选名单,本会推荐的5家基地获得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称号。
 
7. 学会常务理事李赞东教授开展科技志愿服务18次,赴北京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有线下也有线上),接受新京报平台采访(202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人选揭晓 同传直击现场),共计受益4.84万人。
 
 
 
七、学术期刊
 
本会主办或与其他学会、挂靠单位联合主办8种科技刊物,其中英文期刊4种,均能认真地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严格评审,把关期刊学术论文的质量,编排规范化,积极推进期刊国际化。
 
1.加强期刊管理,提高本会期刊建设
 
   组织专家对学会为第一主办2种期刊进行社会效益评价,指导期刊把握政治方向,健康发展,提高期刊学术质量,指导不同期刊不同定位,建设在国际同专业领域有影响的科技期刊,同时打造好中文期刊,更好为动物学科技工作者服务。
 
2.本会英文期刊办刊的学术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2022年公布的2021年ISI JCR, Zoological Research(动物学研究)影响因子为6.975,比上一年(4.56)增长了2.415,在176种动物学学科SCI刊中排第2位,位于Q1分区;ISI JCR, Current Zoology(动物学报)影响因子2.734,在176种动物学学科SCI刊中排第27位,位于Q1分区;Avian Research的影响因子为2.043,比上一年(1.774)增长0.269,在29种鸟类学SCI期刊中排名第6位,位于JCR鸟类学期刊Q1区。
 
2022年Zoological Research(动物学研究) 两篇论文入选“F5000”项目、入选中国西部科技期刊联盟“西牛奖”之“十佳精品英文期刊”。编委陈炯教授、编辑部聂龙分别荣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优秀审稿人及优秀编辑”称号。
 
Avian Research(鸟类学研究(英文)2022年在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的评比中,获
 
得了“2021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称号。此外,还获得了由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称号。期刊编辑程朋军和审稿人李建强分别获得202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优秀编辑和优秀审稿人案例。
 
《兽类学报》为纪念主办单位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成立60周年,策划组织了纪念专刊,特邀约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研究的中青年科学家投稿,并于2022年第5期以专刊形式发表。共发表论文13篇,包括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等内容,该期集中反映了青藏高原兽类学的研究。魏辅文院士在该期提出了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今后研究的思考,王德华和边疆晖研究员综述回顾青藏高原野兽类学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CSCD最新公布数据,《兽类学报》在生物科学的动物与人类学期刊中,影响子为0.6438,总被引频次828;H指数为5,位居第一。CNKI最新发布数据显示,《兽类学报》在生物类期刊中影响因子:1.291,5年影响因子:1.310,引用期刊数:229,在93种期刊中位居第21名。Scopus数据库中2022年兽类学报的 CiteScore数据为0.9。
 
Zoological Systematics(动物分类学报)截至2022年11月16日,已被引893次(自2014年改刊起计算),他引率为92.2%,其中2021年被引频次更正为207次,较去年有大幅上涨,截止目前2022年被引用次数为130次。
 
 
 
八、财务报告
 
2022年本会总收入5,813,494.04元
 
  其中
 
政府补助收入:2,638,477.23元(青年托举人才110万元,特色一流学会建设项目80万元,分支机构示范发展专项10万元,国际生物奥赛13.847723万元、生命联合体基础运行项目款50万元)
 
    提供服务收入:773,982.16元
 
    捐赠收入:2,500,000.00元
 
其它收入:29,048.65元  
 
 
 
2022年本会支出3,930,201.27元
 
    其中
 
        业务活动费用(学术活动、科普活动、青年托举人才、国际学术交流、生物奥赛、世界一流项目建设费、生命联合体基础运行等):3,281,641.61元                                                                   
 
管理经费:600,070.29元
 
    固定资产折旧:29,249.54元
 
税    费:19,239.83元
 
 
 
八、2023年工作要点
 
工作要点是创新服务形式、继续加强学术交流,依托分会(专业委员会)开展专题学术交流;加强与国际(海外)学术交流与联系,扩大和提高学会的国际影响力;加强科普工作,组织国内中学生生物学科竞赛;积极举荐人才,促进青年人才的培养;发挥本会学科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加强学会期刊建设,分类指导,努力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努力打造特色一流学会。
 
                                                
 
中国动物学会
20221129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